全國人大代表焦念志。(資料圖)
人民網福州3月7日電(鐘巧花、林長生)“建議國家發改委探索符合國情和國際國內交易規則的海洋
碳匯交易模式,建議率先在
福建、
山東、
江蘇、
浙江、
海南等沿海省份建立海洋碳匯交易
市場試點。”2016年全國兩會在京舉行,全國人大代表、民盟福建省副主委、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作如上表示。
從2013年開始,焦念志每年全國兩會都為“海洋碳匯”增匯實現“
減排”鼓與呼。他說,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能一味地過于強調減排,應結合國情,考慮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新能源,并從根本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他希望中國能在發展低碳經濟、強調
節能減排的同時,努力探求增匯途徑,在海洋碳匯方面搶占國際制高點,在陸海統籌中打造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新鏈條。
目前陸地碳匯(尤其森林碳匯)在我國已納入
碳交易市場試點。焦念志表示,我國面臨經濟下行和
節能減排雙重壓力,亟需調結構,補短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探求增匯新模式。我國的海洋碳匯潛力巨大,儲碳時間長久,對海洋碳匯這一重要“減排”資源進行開發還十分欠缺。
“未來幾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場。”焦念志表示,新形勢下,我國在引領國際海洋碳匯研發的良好基礎上,若率先建立海洋碳匯的評估標準和方法體系,并將海洋碳匯納入
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將誕生一個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不僅能有效降低企業成本,同時可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和國際影響。
為此,他提出3個方案:1.深入開展海洋碳匯技術研發,為實現海洋碳匯自愿交易提供必要的技術基礎和操作規范;2.建立海洋碳匯示范區并制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3. 探索海洋碳匯交易制度和建立海洋碳匯交易試點,強化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管理。
名詞解釋:
海洋碳匯:將海洋作為一個特定載體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化的過程和機制。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碳和綠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捕獲的。
藍碳:世界上每年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的碳,即“綠碳”中有55%是由海洋生物捕獲的,這部分由海洋生態系統捕獲的碳即被稱為“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