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3 14:35 來源: 中國氣象報
應對氣候變化: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遵循有效適應原則、發展新能源
IPCC報告提出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要求。風險是災害本身可能造成的影響減去當地具備的防御能力后所得的差值。面對同樣的天災,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風險更大,貧困人群較富裕人群風險更大。而風險管理,指的就是規避風險的能力。
巢清塵介紹,針對風險管理,中國氣象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逐步建立了集氣象風險普查、風險識別、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風險業務體系;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業務;重點開展了暴雨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內澇和地質災害預報和風險評估。近年來,國家氣候中心牽頭,聯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開展了災害風險普查,總計普查點達62232個。普查數據包括氣象災情以及當地的基礎設施狀況、人口、經濟發展狀況等等。綜合以上種種數據,便可以確定各地的災害臨界閾值。“確定臨界閾值以后,未來,中國氣象局將結合降水預報,做出更有針對性的災害預報,使公眾更好地進行應對,這也是進行災害管理的手段之一。”巢清塵說。
此外,我國氣象部門還開展了災害風險區劃研究,攻克致災臨界面雨量、定量降水估測和預報的關鍵技術難題,建成災害預警業務系統,并啟動了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實時業務和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在降低災害損失、減少人員傷亡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以省、市、縣三級氣象災害風險預報實時業務為例,各級氣象部門充分利用精細化定量降水監測預報業務系統,制作、訂正、發布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客觀產品。利用該系統,各級氣象部門向政府、公眾提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干旱、城市內澇風險預警服務,實現了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業務由建到用的轉變。據統計,在2013年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業務中,全國因災共計轉移608.9萬人次,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和損失。
除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外,巢清塵還提出,有效適應原則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手段。有效適應原則指的是針對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采取有針對性且積極有效的措施,使當地能夠適應氣候變化。“在不同地區,適應方向也有所差異,如某地需要重點管控糧食安全,其他地區可能需要將重點方向放在提高水資源、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上。”
而減緩氣候變化主要涉及能源部門的變革和調整。“這是未來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時需要考慮的重點,是除了有效適應原則之外,IPCC給予我國的另一具有前瞻性的啟示。”巢清塵說。能源與建筑、交通等方方面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能源部門的變革是跨領域、跨部門的變革。IPCC報告指出,為了實現2050年將氣溫增幅控制在2℃之內的目標,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動搖的趨勢。這一目標的確定將帶動一系列產業的轉型和改造,以及投資方向的轉變。我國應當提前預見這些新的發展趨勢,及早進行相應的標準及技術開發,以便在新的科技變革中躋身前列。
“此外,從IPCC報告中也能夠看到,在科研領域,我國雖然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展,但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巢清塵認為,在科研方面,我國氣候變化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我國雖然是海洋大國,但是對于海洋方面的認識卻存在一定的空白,而氣候變化和海洋有著極大的關聯。此外,中國科學家雖然對于氣候對自然系統的影響,如農業、水資源、生態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氣候變化對自然和社會經濟交叉領域的影響研究較少。在科研方面,國家在科技投入上不斷增加,但仍存在一定的重復性和分散性。
不過,提高科研能力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很多有關自然、社會的數據以及研究手段。巢清塵認為,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科研能力需要多部門協同作戰,由大家共同來鑄造這把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鑰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