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指出,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各直轄市、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要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其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率達到20%,新增綠色建筑3億平方米的發展目標。
作為人與環境連結的工具,建筑要想變得更低碳、
節能,就要多做行業相關的“技術加法”。《方案》中突出強調以建筑工業化為核心,加大對建筑材料生產的扶持力度,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 然而,多年來,傳統建筑普遍使用的混凝土施工污染嚴重、能耗巨大、回收困難。如何突破這一發展瓶頸,成為很多人關心的
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27%以上,每年城鄉建設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能耗建筑;而以鋼結構為代表的綠色節能建筑因為其生產過程中工業化程度較高,每平方米消耗資源量約為800-1000千克,僅為傳統建筑能耗的1/3,而且其中50%是可再生資源,從而減少建筑過程對環境的破壞,克服了傳統建筑粗放發展的缺陷。
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出席全國低碳日“低碳中國行”暨第二屆
深圳國際低碳城
論壇活動時表示,建筑行業要倡導和促進低碳發展,關鍵是要留住青山綠水。分析人士認為,在“智能、綠色、低碳”的方向指引下,做好建筑節能
減排“加法”,勢必需要進一步提高鋼結構等綠色建筑比例,打造更宜人的居住環境。
對此,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鋼結構可實現“集約化開發、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集成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智能化家居、信息化管理、產業化服務和資源化再利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思路,具有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保、減排等特點,部分產品可重復利用,材料可循環利用。在此基礎上,培育和發展新興節能環保產業,鋼結構建筑體系已經展示出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