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煤礦安監局聯合發布通知稱,省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要對所有合法生產煤礦的生產能力進行建檔登記,以遏制其超能力生產。所有未經核準但已建成并組織生產的煤礦一律停產。
發改委稱,部分煤礦超能力生產行為屢禁不止,嚴重擾亂
市場競爭秩序,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當前,煤炭行業將復蘇希望寄托于限產方面。發改委這份通知明確將重心放在“遏制超能生產”上,同樣也是為了限產。
受嚴重產能過剩、需求疲軟、價格低迷拖累,中國煤炭業萎靡不振。今年以來,國內煤價累計下挫11%,接近5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國內煤炭庫存達9900萬噸,創歷史最高記錄。煤炭企業虧損面超過70%。
決策層持續關注煤炭業困境。7月底,發改委等部門在全國煤炭行業脫困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嚴格控制超能力生產,限制不安全生產,化解產能過剩等要求。
但化解產能過剩困難重重。從各種公開性
政策來看,決策層顯然深知個中阻力較大。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業內將其稱為“104號文”。新浪網報道稱,按照此文件,提出科學調控煤炭總量的措施主要是:要求煤炭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核準的煤礦建設規模和生產能力組織生產、提高行業準入條件、停批和逐漸淘汰小煤礦等。但是,104號文并未提出要煤炭企業對已有的煤炭產能進行壓縮。今日發改委的通知重點也是“限制超產”而非“壓縮產能”。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有不少煤礦存在超設計能力生產的
問題。這在行業興旺時期尚看不出太大影響,但在行業轉冷之后,則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遏制超量生產,實際上就能實現控制總量。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提及,中國煤炭龍頭企業已經開始執行限產計劃。神華集團宣布今年限產5000萬噸,減銷6000萬噸;中煤集團將在下半年減產2000萬噸。不過,考慮到中小煤炭企業可以在少數超大型煤炭企業限產之際趁機增加產量,因此,整個煤炭行業限產難度非常之大。這可能正是這份通知強調要“公布登記煤礦生產能力”的原因。
申銀萬國本月在研報中表示:“目前尚未看到產能去化信號,在GDP增速放緩以及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煤炭行業的寒冬仍將繼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