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低碳社區——助力國家年度6%的絕對碳減排

2019-4-18 21:23 來源: 碳阻跡原創

根據中國社區低碳發展驅動力調查研究報告,社區家庭溫室氣體減排潛力可達 6.6 億噸 / 年,中國年度排放約為100億噸,這意味著低碳社區可幫助國家實現每年6%的減碳目標。2100年前后,居民生活領域的碳足跡將超過工業排放,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源。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社區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已開始書寫著自己的故事。本文將從消費者能感知的角度與大家一起剖析低碳社區。

什么是低碳社區

19世紀,社區(Community)一詞被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rd To?nnies,1855~1936)定義:由自然意愿結合而成,建立在人們直接的關系、習慣、傳統和宗教之上,人們之間有著親密的、面對面的接觸,能夠強烈的感受到群體的團結并受傳統的約束,血緣、鄰里和朋友的關系是社區的主要紐帶。根據國家發改委 2015 年 2 月印發的《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低碳社區”是指通過構建氣候友好的自然環境、房屋建筑、基礎設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低碳排放的城鄉社區。從低碳的角度,在社區內除了將所有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也希望透過生態綠化等措施,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

  為什么要建低碳社區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11個目標就是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元,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礎載體,而社區低碳化是實現城市低碳化的關鍵所在。低碳社區的概念正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倡減少人類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

發達國家的居民生活領域碳排放已占到城市碳排放總量的 30%~40%,在全球范圍內,隨著發展中國家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一比例也將占據顯著比例。IPCC報告指出,社區建筑作為與居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領域,其溫室氣體排放呈逐年上升態勢,2100 年前后將超過工業,成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源,社區低碳化勢在必行。

如何打造低碳社區

提到低碳社區,英國倫敦西南部的貝丁頓社區可以說是低碳社區的代名詞了。貝丁頓社區通過巧妙設計,并使用可循環利用且當地生產的建筑材料、太陽能裝置、雨水收集設施等措施,成為英國第一個,也是世界第一個零碳排放社區。通過分析貝丁頓社區,我們一起來探索打造低碳社區的路徑。

(圖片來源:新華網)
以下是貝丁頓社區的建設和管理運營的框架。

(Source:Differen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s of Low-Carbon community in Europ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打造一個低碳社區需要政府、建筑設計師、房地產商、居民、物業、NGO以及低碳顧問公司等多方參與、協同努力。

政府:提供政策、標準、資金或土地支持低碳建設。中國在“十二五”及“十三五”規劃中都明確了 1000個低碳社區試點建設,筆者也了解不少試點社區獲得了地方政府和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建筑設計師:通過專業的設計,使社區在建設階段和運營階段達到低能耗、低排放的目標。零碳工廠的創始人Bill Dunster領銜打造了貝丁頓低碳社區,成為了全球低碳社區的標桿,也期待中國有很多Bill Dunster出現。

房地產商:綠色低碳逐漸成為房地產商贏得市場的新的競爭力,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低碳社區的關鍵。在房子的建設過程中,綜合考慮成本和環保,包括就近并集中采購原材料、構建綠色能源系統等。房地產商首先關心的還是房子的經濟性,如果投入太大于低碳方面的設計,而往往推動起來會很有挑戰。記得阿拉善有一年的綠色契約大會上,任志強和黃鳴從房地產商和建筑低碳技術提供方的角度對低碳建筑技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雙方爭論的話題就是類似皇明太陽能熱水器是否足夠成熟,倘若不能給居民帶來更好的體驗感,大范圍推廣市場還是非常困難的,建筑領域的低碳技術需要在成本、舒適性以及環保三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居民:居民是社區的主體,只有獲得居民的認同以及調動居民的參與,低碳社區建設才能推進下去并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通過簡單而友好的形式讓居民主動自發得來參與社區低碳的活動,比如垃圾分類、舊衣回收、社區綠化等有參與感的活動,居民參與其中可以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激勵,這樣的低碳社區才是生機勃勃的。當然這里面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比如監測居民的低碳行為,只有通過監測獲得的低碳行為才是公平的,這個話題在后面會展開詳細討論。

物業:物業是低碳社區的核心相關方,特別是物業經理對于低碳社區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低碳社區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對于物業經理的低碳培訓也成為低碳社區建設的重要工作。

NGO:發揮NGO的經驗優勢和影響力,為社區的低碳建設以及傳播助力,筆者團隊曾經也和NGO組織合作開展過低碳社區宣傳工作,盡管當時是激情澎湃,但回過頭來看自認為形式還是比較傳統和單一,停留在貼海報拉橫幅的階段,沒有很好的激發居民參與的自發性。創新而有趣宣傳模式才有生命力。

低碳顧問公司:提供專業化的低碳服務,包括能源碳排放的監測和管理,以及觸發居民主動參與的低碳生活機制,例如社區碳賬戶的建設,后面會詳述。

社區覆蓋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重點領域進行探索:

低碳交通

社區的交通便利不光是低碳社區的訴求,也是房地產商建造房子的基本訴求。離公共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是房地產商和購房者的重要考量因素。社區的基礎設施也是保障居民低碳出行的必要條件。為了鼓勵更多的民眾選擇公共交通,新加坡政府打造了友善成熟的公交地鐵體系——每座組屋區下均設有公車站,絕大多數的組屋到公車站的道路都設有遮蓋棚,為民眾遮擋烈日和暴雨。想象一下,在等公交時不用頂著烈日,還可以蕩著秋千看著車站提供的書籍是何等的愜意。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IMDA)

垃圾分類及處理

垃圾分類及處理一直以來都是社區的重點工作,然而近些年的效果仍然不明顯。隨著近期上海出臺強制垃圾分類、北京也將推進經營性場所垃圾強制分類,垃圾分類及處理又成為社會熱點,各地各種創新的垃圾分類及處理方式也層出不窮,例如近段時間很火的小黃狗引領了垃圾分類的一股風潮,盡管每個人對小黃狗有不同見解(如認為其只是資本運作的模式,而且只是解決了垃圾分類處理最簡單的部分:可回收垃圾),但筆者認為通過智能化的方式來處理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



筆者認為,當前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最大的阻力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不清楚如何分類

很多人在垃圾分類箱面前仍然比較猶豫,不同地方放的分類箱差別很大,有的是嚴格按照四大類垃圾進行分類: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其它垃圾;有些地方只是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進行區分;而有些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則會盡可能把所有垃圾的類型通過醒目引導、圖片logo或垃圾箱顏色區分的方式以引導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

(來源:環保日記)



筆者認為可以兩條路徑同步推進:1)繼續持續向社會居民宣傳垃圾分類(以創新友好的方式,如答題獲獎之類),不斷提升居民分類正確率;2)目前這個階段通過最簡單的方式讓居民先可以實操起來,比如很多地方選擇只分“干垃圾”和“濕垃圾”兩大類,同時輔以清晰簡單的說明圖片引導,然后通過自動分揀技術以及機器人等實現垃圾的精細分類。

2,不了解自己分類后在運輸過程中是否又混裝了

很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不夠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覺得即使自己垃圾分類做的很好,在垃圾運輸中轉過程中又被混裝了。這就需要社區和中轉站等在運輸、中轉以及處理過程中盡可能做到透明,如果居民可以通過手機app可以實時track自己扔的垃圾的流向,那么更多居民會參與進來,只有透明才能讓居民相信美好。

3,無法監測定位到個人的垃圾分類行為

筆者感覺目前垃圾分類最大的挑戰在于無法監測,不知道這份垃圾是哪位居民扔出的,沒有數據也就無法開發出更多的有趣有意義的后續功能。

小黃狗的智能垃圾分類走出了創新的一步,盈創的回收飲料瓶系統也嘗試了很長時間,筆者認為這個模式非常值得提倡,而且應該深挖下去,尤其提倡可以考慮刷臉分類。

既然刷臉支付現在技術上已經成熟,并且在很多場景中應用,那么刷臉分類就值得期待,居民在扔垃圾的時候只有刷臉才能打開垃圾分類箱,這樣居民就會斟酌一下要做好垃圾分類,而且刷臉分類還可以幫助最重要的垃圾分類人群(老人)解決技術操作的問題,筆者了解到很多老人在面對小黃狗等智能垃圾分類終端時仍很茫然,對手機掃碼的操作不夠熟悉,導致推進的效率偏低。

4,沒有激勵機制

現在有些地區出臺了懲罰措施,例如上海市規定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然而筆者認為懲罰是一方面,激勵措施可能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或許可以拿罰款用于激勵分類做得好的居民是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垃圾分類的激勵機制輔以友好有趣的體驗,是垃圾分類的一個新趨勢,比如支付寶推出的一鍵上門垃圾回收就在很多地區得到了不錯的反響。


5,最難處理的廚余垃圾

可回收垃圾目前是智能終端愿意覆蓋的領域,因為回收品本身的價值,然后垃圾分類及處理最大的難點其實是廚余垃圾,這些垃圾每天都會大量產生,傳統方式就是焚燒或者填埋了。而一些“低科技”的引進,包括黑水虻的引入(通過蟲子可以吃掉廚余垃圾,同時這些蟲子可以成為飼料,用于養雞和養魚,對居民的生活環境也不會造成困擾),使得垃圾處理在社區內完成,減少了交通過程和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垃圾分類的低碳屬性,主要體現在分類后可以減少部分垃圾的焚燒或者填埋產生的溫室氣體。目前筆者團隊正在幫一個小區計算垃圾分類后產生的碳減排量并制定社會通用的垃圾分類及處理的碳減排核算方法學,將來可以與更多小區對接,通過數據體現出垃圾分類的低碳屬性,也可以通過數據建立碳賬戶,讓碳減排積分激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行動。

綠色包裹及綠色外賣

2018年全國的包裹量超過500億個,包裹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包裹的綠色化也正成為一個產業,并在兩會上多次被提及。

社區中居民收發包裹快遞已經成為日常的高頻行為,如何讓包裹減量以及循環利用引起了不少企業的重視,包括菜鳥的綠動計劃、京東的青流計劃等都發力綠色物流領域。

對于社區來說,類似于菜鳥驛站、智能快遞柜等的涌現解決的居民收發快遞的便利性問題,同時本身也是一個低碳的行為,它們的出現減少了快遞小哥在社區內騎行電動車產生的碳排放。


碳賬戶在社區中,居民參與低碳的場景很多,包括步行(可定位到小區內的步行)、共享單車(可定位到小區內的騎行)、垃圾分類、舊衣回收、參與綠化等,所有這些行為目前都是分散的,缺乏一個系統將之統一管理,碳賬戶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螞蟻金服之前定義了現代人的三大賬戶:資金賬戶、信用賬戶以及碳賬戶。在阿里生態,螞蟻森林就是阿里的碳賬戶,不同的機構可以建立自己的碳賬戶,在社區中,也可以根據社區的生態建立獨特的碳賬戶。

居民參與到前面描述的不同場景中,例如在小區內步行或者騎行共享單車取代開車,可產生一定數額的碳減排量積分;又如通過可監測的垃圾分類行為獲得碳減排量積分;再如社區綠化可以獲得碳匯對應的積分值,場景可以不斷完善和豐富。

當然這些碳減排量的核算是碳賬戶系統建立的根基,只有有了科學準確的碳減排量數據,居民參與低碳場景才能獲得對應的積分。


企業、政府都有了碳賬戶的成功案例,對于社區,通過碳賬戶的模式,聚集居民的低碳行為,以此為抓手將社區低碳落地落實,并且形成長效機制,效果將遠遠好于傳統的海報或者標語模式。


碳賬戶的模式簡單理解為:輸入(碳減排量獲取場景)-碳賬戶系統(存儲碳減排量積分)- 輸出 (碳減排量積分用于兌換的權益)

輸入端盡可能豐富,同時準確核算碳減排量是關鍵,可以找這方面專業機構輔助。輸出端的權益盡可能有吸引力,除了物質激勵外,一些稀缺資源也可以成為非常好的權益,例如有些企業將年假作為權益,有些高校將著名教授的一封出國留學推薦信等等對于碳賬戶生態里的用戶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對于社區而言,可以結合物質上的激勵以及精神上的激勵(小區低碳達人排名等)建立碳賬戶。

社區碳賬戶-讓居民低碳行為可視可及。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