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氣候分析組織(Climate Analytics)發布題為《南亞和東南亞脫碳》(Decarbonising South and South East Asia)的報告,呼吁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停止對燃煤電站的依賴,向清潔能源轉型,以遏制氣候變化,應對空氣污染。
南亞和東南亞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人口眾多且不斷增加,面臨著極高的極端氣候風險。根據《巴黎協定》的長期控溫目標,通過能源系統脫碳轉型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 ℃以內,除了可以減緩極端氣候對這些地區的影響、避免重大損害外,還將產生能源安全、健康、環境和經濟效益。
為了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 ℃以內,氣候分析組織呼吁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在2050年實現能源系統脫碳,并且
電力部門應發揮關鍵作用。根據該報告,到2030年,南亞和東南亞的零碳發電份額至少需要達到50%;到2040年,這兩個地區應逐步關閉所有煤電廠;到2050年,其零碳發電份額應達到100%。
依靠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儲存技術,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將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做出貢獻。
為了推動南亞和東南亞國家脫碳,該報告提出了以下建議:
(1)在能源方面,建議選擇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可以滿足南亞和東南亞幾乎所有國家的電力需求。此外,水電、地熱和生物能源可以作為風能和太陽能的補充,提高電網的靈活性。
(2)在技術方面,建議支持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應用。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在沒有電網的地區經濟、快速地提供電力。可再生能源和電池等存儲技術成本的下降不僅將撬動電力部門脫碳,還將助力
交通、住宅、工業等其他部門的電氣化。
(3)對于工業部門,預計未來20年其能源消耗將大幅增長,建議南亞和東南亞各國注重熱能的回收和再利用,并加強生物能源、太陽能、地熱的開發與應用。
(4)在電力部門,氫能發電關鍵技術正逐漸成熟,這將成為難以脫碳工藝邁向電氣化脫碳道路的優先選擇。
(5)這兩個地區應通過區域合作以更有效的方式利用不同國家的多種可再生能源。
氣候分析組織于2008年在德國波茨坦成立,是非營利性的氣候科學與
政策研究所,在紐約、美國、洛美、多哥和澳大利亞珀斯設有辦事處,匯集了許多氣候變化科學和政策方面的科學家,其宗旨是基于科學分析,促進全球協議達成,以確保全球變暖不會對最弱勢群體(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