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命題是:如何加快促進 “碳資產”的形成,完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進程。現有的碳資產標的,來源于
節能、發展可再生能源或者
碳匯、碳捕集等活動形成的配額或抵減,它們都發生于實體經濟,讓它們資產化、金融化,進而交易、獲利,是企業和社會的雙贏。
第二個命題:如何提升碳
市場的配置效率,使其提升流動性和有效性。降低各種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信息獲取的成本,已經成為必須攻克的
難題。
第三個命題:如何建設
碳金融制度和市場基礎設施。這更需要著眼于長遠,從一開始就重視標準、機構規范、信息系統等長期能力建設,使碳金融市場體系不斷規范化、透明化,吸引更多利益主體的積極參與。
此外,在這個學術爭鳴的熱點領域,我們想暫時走出概念的叢林,為碳金融描畫一份清晰的進程圖。我們更愿意把這份報告看成一個傳播載體,讓碳金融接地氣,更多地被人關注,更快地發揮作用。
利用節能
減排的倒逼機制推動國內產業升級、清潔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的戰略優選;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釋放金融的活力,發揮金融在經濟中的核心作用,則是我國的另一個戰略優選。金融即是融金,既然社會已經達成共識,要為一個低碳的未來付出努力,那么成本之一就是大量的、高效的資金的融入,預期收益則是我們可持續的未來。
對此,實體經濟部門需要努力探索,金融領域更要發揮跨時配置資產的功能,為
節能減排的各種技術商業化、項目實施運營、資產兼并重組等活動,提供流動性支持。這不僅是要素成本的投入,更蘊涵巨大的共贏共享的市場創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