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6 17:11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自2011年啟動以來,各項工作也進展順利。
據介紹,2010年、2012年國家發改委先后組織開展了兩批共42個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據悉,各試點地區均提出了較為嚴格的“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2013年上半年,組織開展了2012年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試評價考核,列入試點的10個省市2012年碳強度比2010年下降平均幅度約為9.2%,高于全國6.6%的總體降幅。各試點地區出臺了一批推動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標準體系,部分地區還開展碳排放權交易、低碳社區、低碳產品認證等試點,建成一批低碳示范社區、產業低碳示范園區和低碳商業。
全國人大代表李聯五表示,雖然碳交易市場發展比較順利,但是在多地正式啟動碳交易后,許多企業仍持觀望態度。其緣由是因為節能減排項目具有前期投入大、經濟效益低、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許多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企業經濟效益不大,不利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他建議要加快推進碳交易體制建設,政府對碳交易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條文,整合資源,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去年,內地5個碳交易市場啟動試點。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局長、河南油田分公司總經理李聯五在今年兩會議案中指出,應盡快建立全 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出臺強制性配額及減排政策,將“碳”資產從負債變成效益。
近幾年,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建設有所發展。2013年,全國5個碳交易試點的配額總量高達8億噸,二級市場成交44.55萬噸,總成交額2491萬元。
李聯五說,但在多地正式啟動碳交易后,許多企業仍持觀望態度。主要原因是節能減排項目具有前期投入大、經濟效益低、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許多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企業經濟效益不大,不利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李聯五表示,只有將“碳”資產從負債變成效益,從減排中獲利,企業開展技術革新、調整投資結構、發展新能源產業、實施碳減排的做法才會常態化。
李聯五建議:一要加快推進碳交易體制建設。政府對碳交易出臺相應的法律條文,整合資源,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二要建立健全碳交易相關政策體系。盡快出臺強制性配額及減排政策,明確碳減排的重點行業和排放配額,制定統一的交易標準,擴大參與碳交易的企業主體范圍,適時推出碳金融產品。
三要增加第三方認證核查機構。研究制定碳排放第三方核證機構準入制度,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碳排放認證核查標準,構建和完善對碳排放第三方機構的監管體系。
四要建立綠色低碳產業目錄。加快研究編制重點行業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目錄,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重大低碳技術的示范應用。
五要建立公開透明的碳排放監管體系。
近幾年,碳排放造成的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控制能源消耗總量成為全球共識,碳交易產業迅速發展。我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也開始建立碳交易體系,積極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旨在通過市場機制調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實現節能減排目的。
中國石化納入碳交易企業已達20家,2013年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中國石化燕山分公司購買2萬噸碳配額,完成首筆碳排放權交易。26日,高橋、上海石化參加上海環交所第一單基于配額的碳交易。目前,中石化納入碳交易的企業有20家左右。
李聯五表示,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靈活透明,有利于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有利于調動企業推進節能減排的積極性,應該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