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辯論陷入了僵局。盡管各方發表了很多言論,還舉行了多次國際會議——包括本周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UN)峰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依然保持上升勢頭。這種局面能改變么?我們至少可以分析一下各項必要條件。領導力就是其中之一。但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繁榮并不抵觸的證據。遏止氣候變化失控與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相結合的可能性,可能有助于轉變這場辯論。
除了最頑固的懷疑主義者以外,所有人都必須認識到,不可逆氣候變化的發生幾率遠遠大于零。不過,防范這一風險的“保險”成本也不可忽視。幸運的是,此類成本可能很低,從某些方面來說甚至是負成本:比如,消除對燃煤發電的依賴會帶來健康上的好處;打造更為緊湊的城市也會起到同樣效果。
這兩個例子都來自高級別的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Economy and Climate)最近發表的一份重要報告。該報告表達了五個基本觀點。首先,今后15年左右我們打造的基礎設施將決定我們能否將全球平均升溫幅度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許多科學家認為超過2攝氏度的升溫將引發災難性后果。其次,為此,世界必須從現在起改變行為模式。第三,在這段時期內,人們將大舉投資于基礎設施,重塑城市發展、土地使用和能源系統。第四,通過正確的投資決策,到2030年全球至少能完成必要
減排任務的一半。最后,投資模式的轉變,以及在可取方向上的創新,并不會增加多少經濟上的成本,卻能帶來許多益處。
這份報告傳遞出了鼓舞人心的信號。其中部分觀點顯然很有道理。該報告估計,每年對化石燃料的補貼為6000億美元,而對清潔能源的補貼則只有900億美元,這種狀況完全不合理。同樣,我們還要考慮到排放造成的損害。在中國,對煤炭的依賴令該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這除了影響氣候之外,還導致了嚴重的國內污染。這樣的局面可能催生一種雙贏的結果:減少對煤炭的依賴,減輕國內乃至國際污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研究聲稱,即使忽略所有全球效益,對
碳排放定價的機制也會讓許多國家受益。該報告提出,按照排放量最大的20個國家的國內情況,合理的碳排放價格應該是每噸57美元,遠高于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近期價位。征收此類稅收,并把征稅所得用于降低更具損害力的稅種,是十分合理的方案。與此類似,許多石油出口國對消費的補貼也是極大的浪費,應該馬上取消。
此外,城市地區消耗的能源占總能耗的70%。在新興經濟體,城市正在快速發展壯大。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的報告將美國亞特蘭大和西班牙巴塞羅那進行了對比,這2個繁榮的城市人口數量相近。但亞特蘭大源自
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巴塞羅那的10倍。未來的城市應該效仿巴塞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