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6月
深圳市啟動
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后,11月26日,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鳴鑼開張;11月28日,
北京碳
排放權市場正式開市。七個
碳交易試點城市中有六個可開始進行交易。有預測稱,通過七省市試點,我國有望成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第二大市場,覆蓋7億噸碳排放。
實際上,作為一種機制性的探索和實踐,參與企業數量、交易資金以及規模等因素并不那么重要。看碳交易市場是否成功,不能簡單地看成交量和活躍度,而是要看碳交易能否對全社會的
節能減排形成倒逼機制。
當前,我國面臨著巨大的節能
減排壓力,而碳交易恰恰能為完成減排任務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場化機制。也正因此,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前景才值得期待。
在碳排放權交易的體系框架下,
第三方機構將根據參與企業所處行業的實際,進行初始排放配額測算和分配,企業的排放配額使用情況將在交易平臺上公開,碳排放權交易的過程也將實現透明化操作。這將徹底改變長期以來,
節能減排只能依賴“有形之手”調控的單一性。
應該看到,七個碳交易試點因為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等不同,碳交易體系的差別很大,具體做法上各有千秋。例如,在配額分配方面,各地也都進行了創新,千姿百態,有歷史法、基準線法、博弈法等。各不相同,又各有創新,這也正是在七地同時進行試點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方能找到一種或者幾種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模式。
目前來看,雖然建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仍任重道遠,但七試點交易平臺都在制度設計上嘗試走出地域性局限,實現地區間對接,這勢必為建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積累有益經驗。
啟動碳交易試點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如何盡快落實相應配套措施,完善交易規則,穩固交易市場等一系列
問題仍需逐一破解。對于剛剛啟動試點的中國碳交易來說,統計數據不精確、價格機制不完善、融資機制不到位等一系列
難題,需要通過制度建設逐步解決。但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在國內七個地區開展碳交易試點,目的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技術和機制的創新探索,為中國找到“既適合國情、又簡單適用”的市場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碳交易已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