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江蘇省徐州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治理和修復,深化轉型發展,破解了一批制約可持續發展的
難題,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轉身,逐步走出了一條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
2022年7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徐州市以“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2022年11月4日,徐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啟動建設大會召開,出臺《徐州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2022—2024 年)》,為徐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精心擘畫了“行動路線圖”,將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系統解決方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江蘇經驗、做出徐州貢獻。
徐州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被賦予加快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難題、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的重要使命。在可持續發展新征程上,徐州市將如何達成使命、成為示范、貢獻全球?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龔維芳。
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
CST: 近年來,徐州市在破解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難題方面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和經驗?
龔維芳: 黨的十八大以來,徐州立足老工業基地高質量發展,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全力推進產業、生態、城市和社會轉型,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破解了一批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突出難題,老工業基地實現了鳳凰涅槃。我市先后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榮膺“聯合國人居獎”,城市實現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蛻變,初步走上了一條具有徐州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經濟強”——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我們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深化改革創新,“強”的基礎越來越穩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元臺階,邁上八千億元新量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決定性進展,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提升到57.3%、47.1%,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兩番,智能制造、工程機械分別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建設深入推進,成效明顯。
“百姓富”——生活品質達到新高度。我們持之以恒增進民生福祉、補齊民生短板,“富”的成效越來越顯著。在2022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萬元、5年增長52.6%,城鎮累計新增就業55.13萬人,62.78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269個經濟薄弱村全部脫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累計辦好288項民生實事,投入162.5億元將25.7萬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062所,招聘在編教師1.98萬人,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攀升,三甲醫院增至12家,三級醫院實現縣域全覆蓋。改造城鄉危房2.1萬戶,改善農房7.3萬戶,完成棚改7980萬平方米,棚改工作連續三年獲國務院真抓實干激勵表彰。
“環境美”——生態修復展現新作為。我們矢志不渝打造中心城市、推進生態建設,“美”的名片越來越靚麗。國家先后確立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區域中心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實施450項城建重點工程,“米”字形高鐵樞紐開通6個方向,地鐵1、2、3號線組網運營,淮海國際港務區掛牌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實現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優良天數比例提高22.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下降34.4%,成功摘得聯合國人居獎,“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魅力精彩綻放。
“社會文明程度高”——城市底蘊得到新提升。我們堅持不懈抓好文明創建、加強社會治理,“高”的變化越來越明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域展開,“馬莊經驗”產生了廣泛影響,成功創建并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獲批第六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
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奪取全面勝利,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任務順利完成,公眾安全感提升了4.48個百分點,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
將帶動整個淮海經濟區實現轉型升級
CST: 徐州市是江蘇唯一獲批試點城市,也是一座老工業城市。您如何看待獲批創新示范區對于徐州市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和影響?
龔維芳: 我國共批復建設了11個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徐州能成為十一分之一,是國家對徐州多年來堅持可持續發展探索與實踐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新時代賦予徐州的新使命,意義十分重大。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作為典型的多省交界地區,徐州致力放大輻射優勢,完成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規劃,強化產業協作、生態治理、服務共享。徐州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能有力促進要素加快集聚、資源高效配置、
市場高度融合,增強省際邊界地區洼地崛起的內生動力,更好地引領帶動整個淮海經濟區在產業轉型升級、動能接續轉換、生態修復治理等多方面實現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徐州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徐州市獲批創新示范區,有利于進一步爭取國家、省資源支持,有利于進一步凝聚全市共識、集聚全市合力推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徐州建設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強市、區域中心”。
對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具有借鑒意義。徐州主要經濟指標總量與全國平均水平接近,在全國所處發展位次、發展階段的特定性,決定了其面臨的挑戰、
問題和短板與全國很多城市具有共性特征。徐州推動可持續發展,可以為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徐州模式”。
對世界相似城市發展具有參考意義。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是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徐州的探索與實踐,同樣對世界相似城市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參考借鑒價值,可以向世界分享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徐州經驗”。
CST:每個示范區都基于自身實際情況被賦予不同的定位。徐州市政府是如何理解以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這一獨特主題的內涵與要求的?
龔維芳: 建設好徐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戰略舉措,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使命光榮且責任重大。
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徐州以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實現徐州高質量發展。
積極創建國家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創新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高水平建設“1+3+100”科研平臺體系,加強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促進關鍵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科創中國”試點城市,著力破解可持續發展關鍵瓶頸問題。
徐工集團已發展成為行業產品品種與系列最齊全的大型工程裝備企業,書寫中國制造新高度,交出一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答卷
建設好徐州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可集成各類創新資源,持續增加技術創新供給,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快實現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轉型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進一步吸引人才落地就業、創業,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讓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打造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可持續發展典范城市,為我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現實樣本和徐州經驗。
CST: 徐州市在產業轉型、生態轉型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積累了經驗。面對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要求與目標,徐州市將面臨哪些可持續發展瓶頸與挑戰?
龔維芳: 未來要把徐州建成可復制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樣本,我們還面臨多方面的挑戰。近年來,徐州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如工業結構偏重和新興產業發展偏慢的因素交織疊加、創新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勢嚴峻、社會事業發展不充分等,已經成為制約徐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當前,主要面臨以下兩個最突出的問題。
一是傳統工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難度大。我市采煤沉陷區面積大、重度塌陷面積占比高、整治模式單一;新增工礦廢棄地急劇增加,生態環境風險隱患較大;長期的礦產資源開發造成山體挖損、植被破壞、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增多,嚴重影響城市風貌和山林景觀。
二是要素供給結構性矛盾制約新老產業接續。我市著力培育的“343”創新產業集群中,除工程機械外其他產業起步晚、基礎弱,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規模總量偏小、人才總量和素質結構與產業發展要求存在差距等問題,源頭引領性技術創新水平不高;支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高,產業技術、工藝水平、抗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轉型剩余勞動力再就業問題較為突出,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示范區建設中一一解決。
抓住“創新”“可持續”兩個關鍵詞
CST: 針對傳統工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難度大、要素供給結構性矛盾制約新老產業接續等問題,徐州市在示范區建設中將如何發揮已有優勢和經驗進一步破解可持續發展難題?
龔維芳: 經過全市上下通力合作,我市“343”創新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迅猛,以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優勢創新產業為引領,帶動數字經濟、集成電路與ICT、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新興和特色創新產業發展。科技服務活力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數智賦能加速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順利,開放平臺支撐體系逐步完善。徐州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已初見成效。
下一步,針對這些瓶頸問題,徐州市在示范區建設中將系統謀劃推進,突出主題特色、問題導向、項目牽引、開放合作。以創新為動力,實施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提升;以產業為支撐,實施產業轉型和競爭力攀升;以生態為底色,實施生態修復與綠色開發;以民生為根本,實施社會保障治理效能提升。具體而言,將重點開展“四大行動”。
生態修復與綠色開發行動:針對生態修復問題,實施工業遺留地塊修復、采煤塌陷地綜合整治、采石宕口治理、深地空間建設與示范、中心城市生態功能提升五大工程,制定黃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標準、采石宕口生態修復技術標準等。
產業轉型和競爭力攀升行動:以新興產業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設施裝備智能化改造技術、重
化工業整治與優化技術、數字服務技術、綠色循環技術為支撐,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重化工業布局優化和整治、生產性服務業增效、現代農業競爭力提升等若干工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社會保障治理效能提升行動:針對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就業結構性矛盾和創業環境難以適應現代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等問題,實施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質量就業促進、全民社會保障提升、創業支撐平臺打造四大工程,構建適應創新發展的完整生態系統。
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提升行動:針對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實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碳達峰
碳中和科技支撐、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四大工程。
把“先行”變成“先成”,提供江蘇經驗
CST: 示范區建設對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管理和推進方式上提出新要求。徐州市政府領導班子將如何理解和適應這些新要求、做好示范區建設工作?
龔維芳: 徐州市是全國11個示范區中唯一一個綜合性示范區,建設內容涉及多個領域,三年時間內要實施“四大行動”、18項工程并完成40個指標的發展目標,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做好示范區建設工作要堅持目標導向,強化“答卷”意識,圍繞一個主題,抓住“創新”“可持續”兩個關鍵詞,最大力度推動示范區建設各項任務落地落實。主要圍繞以下三點。
一是提高站位、找準定位,堅決扛起示范區建設責任擔當。深刻認識示范區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戰略舉措,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解資源型城市發展瓶頸的有益探索,將示范區建設作為推動徐州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性工程加以推進。
二是突出示范、重點重抓,積極打造可持續發展典型樣本。加強統籌謀劃,錨定主攻方向,圍繞“四大行動”,提速項目建設進度,推動各項
政策加快落地落實。同時,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示范區建設動力活力,努力打造一縣區一示范、一領域一典型建設樣本,總結推廣建設經驗。
三是強化責任、凝聚合力,努力推動示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建設好徐州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是一個創新的事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需要通過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工作機制、嚴格督查考核等措施匯聚建設合力,將難得的政策機遇、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優勢,高質量推進示范區建設,共同努力打造徐州樣板、貢獻徐州經驗,交出一份優秀答卷。
CST: 在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新征程上,徐州將以怎樣的姿態和舉措擘畫城市高質量發展并貢獻SDGs的新藍圖?可以為中國同類城市提供哪些示范?
龔維芳: 作為江蘇唯一同時列入國家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地級市,徐州肩負著探路攻堅、轉型出關的重大使命。徐州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抓住用好這一戰略機遇,緊扣“一個主題”,聚焦“兩大瓶頸”,扎實開展“四大行動”,持續強化“五大保障”。
圍繞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以及高質量發展三大核心主題,統籌資源、深化改革、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依托產業基礎和優勢,主導產業融合互促,優化區域創新網絡,打造一流科技創新載體;大力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以“彭城英才計劃”為統攬,構建人才集聚“強磁場”;堅定實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數實深度融合,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創“石頭縫里種出森林城市”的范例,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徐州將示范區建設與“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戰略目標結合起來,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對推動淮海經濟區和同類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動能接續轉換、生態修復治理形成示范效應,奮力把“創新”變成“示范”,把“先行”變成“先成”,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江蘇經驗、做出徐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