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隔空懟!歐洲議會給“快時尚”踩剎車,行業卻不買賬
圍繞快時尚等紡織品行業的環保
問題,歐洲議會與歐洲服裝和紡織品聯合會隔空交鋒。
當地時間6月1日,歐洲議會以600票贊成、17票反對和16票棄權,通過了《歐盟可持續和循環紡織品戰略》,呼吁在歐盟銷售更耐用、更易重復使用、修補與回收的紡織品,產品生產在供應鏈中更加尊重勞工權利、環境和動物福利等。同時呼吁歐盟成員國應采取措施,結束“快時尚”。
然而,歐洲服裝和紡織品聯合會(EURATEX,以下簡稱聯合會)對此卻并不買賬,直言上述戰略并沒有認識到歐洲紡織業在提升可持續性方面的戰略作用,也沒有意識到歐洲紡織企業面臨的全球競爭威脅。
快時尚為何被詬病?
歐洲人的服裝消費量有多大?
數據顯示,1996年到2012年間,歐盟人均購買衣服的總量增長了40%。即便是在服裝消費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的2020年,歐盟居民依然人均購買了6公斤衣服。
什么因素促成了服裝消費量的增長?
歐洲議會2022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快時尚行業的興起。它仿制高端風格時裝,以較低質量的材料進行生產,價格低廉,款式不斷翻新,銷量巨大。這使得不少消費者將這些廉價且不耐穿的衣服當作一次性產品。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服裝價格下跌。根據歐洲環境署(EEA)的一份報告,1996年至2018年間,歐盟的服裝價格相對于通貨膨脹下降了30%以上。因此,盡管服裝購買量持續上升,但服裝在家庭消費中的份額略有下降:1996年為5%,2018年為3.8%,2020年因疫情進一步下降至家庭支出的3.3%。
然而,與大量服裝消費相伴的是嚴重的環境負擔。
在消費端,浪費現象突出。據統計,歐盟居民衣柜中近半數衣服的使用壽命不超過一年,每年更有約三成新衣服根本賣不掉。它們一旦被丟棄,過半數衣服將不會被循環利用,而是被送往垃圾焚燒廠或填埋場。
在生產端,棉花種植環節可能使用殺蟲劑,原料生產、織物染色、洗滌、滾筒干燥、熨燙等過程,需要使用大量水、能源和化學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微塑料還可能流入環境。
今年初,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盡管越來越多的快時尚公司聲稱它們在應對氣候方面取得進展,全球99家快時尚公司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但實際上只有45%的企業遵守了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下所需的氣候目標。
歐洲議會:僅靠消費者,難以變革紡織業
歐洲議會議員德拉·伯克哈特表示,僅靠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無法推動全球紡織業變革,如果允許
市場自我調節,那么就意味著為掠奪人類和地球資源的快時尚模式敞開了大門。“歐盟必須從法律上迫使制造商和大型時尚公司更可持續地經營。人類和地球比紡織業的利潤更重要。”德拉·伯克哈特說,“我們已經等得夠久了——是時候作出改變了!”
歐洲議會指出,制造商必須確保他們的衣服環保耐用,同時讓消費者獲得更多關于如何重復使用、修理和回收衣服的信息。
歐洲議會議員希望,在即將修訂的《廢物框架指令》中,明確紡織品廢物減量、收集、再利用和回收的具體目標。他們敦促歐盟委員會立即采取行動,防止和盡量減少微塑料和微纖維向環境中的釋放。
據悉,歐盟委員會最初于2022年3月提交了《歐盟可持續和循環紡織品戰略》,在其中闡述了其對2030年紡織業的愿景。
歐盟委員會還提出了一項關于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要求的
法規,以及一項關于增強消費者綠色轉型能力的指令。這一攬子計劃旨在使域內市場上的所有產品更具可持續性,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有關可持續性的信息。
正如《循環經濟行動計劃》中宣布的那樣,歐盟委員會正在制定新規,使歐盟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實物商品在從設計階段到日常使用、再利用和報廢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更加友好、循環和
節能。
歐洲服裝和紡織品聯合會:沒有兼顧可持續性和市場競爭力
然而,歐洲議會話音剛落,歐洲服裝和紡織品聯合會就立即回懟,指出歐洲議會相關文件并沒有認識到歐洲紡織業在提升可持續性方面的戰略作用,也沒有意識到歐洲紡織企業面臨的全球競爭威脅。
聯合會表示,支持歐盟相關戰略,但也需要確保企業能夠真正遵守這些規則,并保持全球競爭力。
聯合會批評,相關文件沒有兼顧可持續性和競爭力之間的平衡。相反,它建議制定更多的規則和限制,完全無視當前能源高價格、消費者信心流失等因素帶來的挑戰。更高的標準只會使得歐洲紡織業將被擠出市場,導致更大的環境足跡和對外國供應的依賴增加。這與歐盟的初衷背道而馳。
聯合會認為,相關文件也沒有對紡織品作細分,混淆了時尚紡織品和科技紡織品、歐洲和非歐洲制造的產品、高質量且耐用的產品與低質量產品等,只是簡單地將“紡織品”視作問題根源,而不承認歐洲紡織和時尚企業生產的高質量產品。
聯合會還指出,相關文件把責任都歸結在了供應端,即行業和品牌身上,而沒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作用。
聯合會總干事Dirk Vantyghem表示,歡迎歐洲議會對紡織和時尚行業保持強烈興趣,但希望歐洲議會議員制定一個平衡的愿景,兼顧可持續性和競爭力。“若想為行業開拓新的商業模式,就必須在全球層面認真制定法律,并在行業、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展開公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