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經濟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到,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一種趨勢,是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互聯網到“互聯網+”,再到以實體經濟為主導的數實融合,主動擁抱數字技術帶來的生產力與效率的提升,已成為企業面向未來發展的新方向。而人工智能(AI)作為挖掘數字價值的重要技術,正為產業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以技術融合助力產業升級
近年來,隨著全球技術變革加速、氣候危機加劇、國際
市場不確定性增多,制造業面臨著多重挑戰。以建筑行業為例,中國建筑
節能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建筑
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6%,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碳排放總量與比例將面臨進一步提高。
“數字化技術是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躍升的驅動力量,如何利用AI等先進數字化技術助力實體經濟提質增效與可持續發展是施耐德電氣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張磊說,今年3月啟動的首屆施耐德電氣“AI大施杯”算法大賽正是基于此背景誕生的。“我們想通過激勵更多的AI從業者和愛好者挖掘產業低碳、高效發展的潛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樓宇、基礎設施、工業和能源等實體場景中的應用。”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供應鏈績效及數字化副總裁顧俊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可以提升建筑的施工效率。例如,建筑機器人可以根據預先設置的程序和規則,精確地執行砌磚、涂刷等施工任務,提高施工速度和質量。同時,通過結合傳感器和AI算法,可以對建筑材料和結構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以確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區分會理事長王清勤認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AI算法的應用場景也將更廣泛,尤其是在建筑和城市建設中的推廣與應用,將使建筑更綠色、城市環境更低碳、人們的生活更健康美好。
以生態協作賦能實體經濟
在高質量發展和減碳之路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形成共鳴。隨著可持續發展由“可選題”變為“必選題”,企業面臨的新挑戰就是如何將“雙碳”目標變成企業的可持續性實踐。這既需要數字技術賦能,亦離不開廣泛的生態協作。
作為國內電動汽車充電樁龍頭企業,星星充電隨著業務擴張,其供應鏈也不斷發展,亟須加快企業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同時,其也面臨著來自不同國家與下游客戶的減碳要求。
“數字化技術與應用場景的融合也是企業減碳的切入點和加速器。”張磊介紹,在施耐德電氣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下,星星充電大幅提升了供應鏈效率與韌性,其供應鏈的需求預測準確度提高了20%,交直流生產周期縮短約30%,每年可減少674噸的碳
減排。此外,在施耐德電氣供應鏈中國區,過去一年,AI解決方案為所有合作的中國工廠節約400萬元的直接成本。
AI技術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應用導向、場景驅動、技術支撐的發展生態。但業內的普遍共識是,數據量急劇增長、AI模型參數量級倍增、融合創新應用不斷延伸,這對合理調配算力、高效利用計算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張磊坦言,例如在建筑領域的低碳發展層面,數字化和智能化應用已經相對成熟,而AI在技術層面還有一些難關需要攻克,如AI模型的冷啟動和AI技術與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結合等。
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黃鐵軍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核心驅動力,為了發展好、建設好這一全新的技術,建設開放的生態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