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海南堅持標志性項目引領,助推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2023-6-28 10:58 來源: 中國環境 |作者: 周海燕

日前,記者從“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海南主題采訪情況介紹會上獲悉,當前,海南堅持標志性項目引領,助推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先后確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清潔能源島和清潔能源汽車推廣、“禁塑”、裝配式建筑、“六水共治”、博鰲零碳示范區6項標志性工程。以滾動實施標志性工程引領能源、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綠色發展,同時從無到有培育風電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讓產業發展的底色更“綠”。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景色,充滿生活細節的各種可降解包裝,綠意蔥蘢的花園式循環經濟產業園,不斷推進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化利用……在海水澄碧、椰林婆娑的海南島上,處處可見落實“雙碳”戰略、深耕能源轉型的舉措和實踐。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海上綠洲和這一汪湛藍海水”……在這片如畫的土地上,正在奏響生態立省、綠色低碳的新樂章。

創新路徑:循環經濟產業園改變垃圾處理刻板印象

距離海南三亞天涯海角景區僅十余公里的山林之間,坐落著一座循環經濟產業園。青山的環抱之中點綴著鮮艷的花木,錯落有致的園藝景觀、精心布置的廣場噴泉,讓人很難聯想到,這里每天都會“吞掉”千噸以上的垃圾。

各式各樣的垃圾類型中,生活垃圾無疑占了重頭。對于生活垃圾的處置,焚燒發電依然是世界主流的方式。2021年1月1日起,海南全省16座生活垃圾填埋場全部關停,也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全省垃圾焚燒發電省份。

在承擔了全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總處理規模為2850噸/日,年發電量約為3.75億度,平均下來1噸垃圾可以發電340—350度,基本能滿足一個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需求。

談及垃圾焚燒,避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鄰避運動”,即“不要在我家附近建設垃圾處理設施”。公眾擔心垃圾的焚燒可能會產生二噁英等致癌物質,損害健康,因此抵制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的建設。

這也是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無法回避的問題。客觀來看,該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SNCR +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布袋除塵+煙氣再循環”煙氣處理工藝,煙氣排放指標不僅滿足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DB46-484),更是優于歐盟2010標準;主觀來看,據其工作人員介紹,花園式的廠區建設也能讓公眾定心、安心。“大家過來一看,這和印象中焚燒廠臟亂差臭、濃煙滾滾的樣子完全不同,沒味道還干凈,自然就愿意就支持了。”

據悉,為了化解“鄰避效應”,“十三五”期間,行業主管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標準法規,全面收緊二噁英、煙氣中各項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對污染物強化監管和在線監測,受此影響行業自上而下掀起了全國對標歐盟標準,藍色焚燒、清潔焚燒之風。

能源轉型是實現降碳減排目標的有效路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作為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的方式,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充分釋放再生資源利用潛能,助力環境保護與綠色經濟發展,必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破解難點:探索實現“雙碳”目標高效路徑

背靠海口、面向東南亞、坐擁北部灣的澄邁縣,是國內首個被聯合國專業機構認證的“世界長壽之鄉”。祖國最南邊的陸上油氣田——福山油田在這里駐扎。

據介紹,油田在鉆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大量泥漿,傳統做法就是在鉆井現場開挖泥漿坑,將泥漿廢棄物注入泥漿坑并進行固化封存。不但占用土地,而且海南的雨說來就來,容易造成泥漿溢出,存在環保隱患。

面對這一難點痛點,福山油田研發推廣應用了“鉆井泥漿隨鉆不落地”處理技術,取消鉆井泥漿坑后,通過配套隨鉆處理設備和適用的藥劑配方處理廢棄鉆井液,確保廢棄泥漿不落地進行無害化處理。

鉆井過程中產生的泥漿被收集后,利用設備進行沖洗、固液分離,產出的泥餅資源化利用用于制磚,濾液被收集并進行深度處理后,可滿足鉆井生產回用或油田系統回注要求。既消滅了泥漿坑,實現鉆井現場零排放,地質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泥漿處置這個“小難題”,正是澄邁做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這篇“大文章”的生動切面;在更大程度上發展清潔能源、助力“零碳”目標,是澄邁能源油服事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目標的一道“必答題”。

在福山油田花場油氣處理站的露天廠區,并排豎立的高大銀色罐體分外惹人注目。這便是二氧化碳吸附裝置,也是進行碳利用、封存的環節之一。

看不見摸不著的二氧化碳,與我們的生活形影不離,同樣也是“雙碳”目標的主角。福山油田自2014年以來持續攻關CCUS技術,即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純,繼而對解析出來的二氧化碳進行“特殊處理”,最后投入新的生產過程再利用、封存,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技術之一。

按照福山油田的計劃,力爭在2025年,在福山油田建成CO2年埋存能力達100萬噸的封存中心,初步打造成為集團公司CO2封存示范基地。

因“油”而興、因“油”而謀、因“油”而強。近年來,澄邁不斷突破發展過程中的瓶頸,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探索,為海南實現“雙碳”目標探索出一條高效路徑。

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有力守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部署的“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任務也主要圍繞能源問題展開。

這意味著在新發展階段,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能源轉型將成為重要抓手。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目標下,加強節約集約利用是推動能源系統綠色低碳轉型中一個重要且有效的努力方向。

深刻長遠的綠色低碳與生態文明建設轉型中,不僅需要先進理念來引領,更需要嚴密制度作保障。在爭當能源轉型“零”跑者的路上,海南省主動切換“發展頻道”,建立健全上下貫穿、左右聯動的協調機制,主動扎牢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籠子”。

2018年,海南率先對全省三分之二的市縣取消GDP、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考核,把生態環保列為“一票否決”事項;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等多個法規。

正如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全占軍所言,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近年來海南創新多項生態環境保護舉措,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表率。

截至目前,海南生態文明建設“‘多規合一’集成改革和應用”“環境資源巡回審判機制”等9項創新機制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海南省“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明確,圍繞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錨定發展和生態底線,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健全節能減排政策機制,強化節能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全面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確保完成“十四五”節能減排目標,為實現“雙碳”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全民參與:一場行穩致遠的能源轉型實踐

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稟賦,是海南的家底與保障。在不斷迎來送往、相聚別離的快節奏人流遷徙中,海南卻逐漸領悟到,能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還想來”,才能見更多效益,見長遠發展。

在這座熱情洋溢的美麗海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支持“雙碳”目標達成、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轉型的主力軍。在這場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地全民實踐中,海南省正被挖掘出更豐富的生態肌理、更充沛的時代活力。

在海南,點上一份海南特色清補涼是不少人吃夜宵的不二之選,消費的游客不難發現,不管是多小的店家,外賣包裝一定是可降解材質。全生物降解紙杯、紙質封口膜、PLA聚乳酸可降解吸管、全生物降解塑料袋……由內而外的“綠色”用料,讓這碗海南特色更加“環保”。

在旅游勝地三亞蜈支洲島,觀賞美景、品嘗美食的游客絡繹不絕,島上更是小到飲料吸管、大到垃圾處理站的垃圾袋都是可降解的。“可降解垃圾袋的價格能達到之前普通垃圾袋的5倍,每年會增加400萬的費用。盡管如此,我們都將禁塑環保視作應當承擔的責任。”蜈支洲島旅游區的工作人員表示。

這便是海南全民發力“禁塑”工作、推進低碳旅游的縮影。2020年12月1日,《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實施,海南正式以立法形式實施全域“禁塑”,以“敢啃硬骨頭”的決心向“白色污染”宣戰。

近年來,海南還率先建設全國首批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造“清潔能量島”,推廣清潔能源汽車,全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不斷嘗試拓展生態保護在民眾中的應用場景,帶動共創、共建、共享的社會氛圍。

在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海南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一流。2022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7%,近岸海域優良水質占比99.7%,PM2.5濃度12微克/立方米、達到有監測歷史以來的最好水平。

原題: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  引領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