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綠色低碳辦賽 成都大運會的一大亮點

2023-7-7 14:44 來源: 央廣網 |作者: 陳靜

“綠色、智慧、活力、共享”是成都大運會的重要辦賽理念,綠色低碳辦賽也是成都大運會的一大亮點。7月4-5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廣網、中國環境報、四川日報、重慶日報等20多家成渝主流媒體采風成都,實地感受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前夕,成都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點。

東安湖體育公園顏值在線且“肩負重任”

東安湖體育公園,是本屆大運會開幕式的主場館,在這里將舉行大運會開幕式,并點燃大運會圣火。短短幾年間,這里可謂滄桑巨變。

走進東安湖體育公園里,隨處可聞到花香聽見蟲鳴,令人心曠神怡,而在成為體育公園之前,這里只是一片桃林和幾個小水塘。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東安湖公園地處于成都市龍泉驛區車城大道旁,湖面1634畝,生態修復面積3427畝。它的總面積達32萬平方米,東安湖體育公園內部更是包含了一座可以容納4萬名觀眾的綜合性體育場、1.8萬座的多功能體育館、5000座的游泳跳水館和綜合小球館。如此之多的配置,是成都唯一,更是省內少有。

2018年10月26日,東安湖體育公園動工建設。如今,這個總投資達50億元的成都新地標已基本建成并陸續投入使用!大運會期間,東安湖體育公園不僅是大運會開幕式舉辦地,同時還承擔競技體操、游泳比賽及訓練場館等功能。

除了體育設施,東安湖公園內打造了許多的人文景觀,著力打造“一湖一環、七島十二景”的園區景觀。而東安湖水更是達到了一類水質標準,相關專家介紹,主要方法是實施河湖分離、全面控源截污,采用“控、改、構、提、增、維”方式實施水體綜合治理,采取生態植草溝、雨水花園等海綿城市建設措施降低地表徑流。

不僅東安湖公園的水質好,而且公園內栽植樹木預計年增氧1374噸,固碳2290噸。這些每一個數據背后,都體現了東安湖公園建設者的大國工匠精神!

大運村的節能設計1年節省70000度電

大運村位于龍泉驛區成都大學,村內分為居住區、運行區、國際區和交通區4部分,餐廳、健身房、醫療大樓等設施場館齊全。

據悉,大運村居住區分為三個區域可以供1.1萬人居住生活,每棟住宿樓都配備電梯。部分設備設施在賽事結束后,能重新組裝為大學生組合床構造,實現資源循環長期利用。

在用餐方面,大運村內一共設有兩個食堂,共設3800個座位。每個餐廳都包含中華美食、地中海風味等五大門類。比賽期間,這里從凌晨5點至次日凌晨1點都會開放。

大運村生活中心有一個典型的節能設計。31歲的年輕設計師盧義修在此建筑的設計中采用了“冷巷”處理技術,冷巷總面積1400㎡,不開空調1年能節省70000度電,按1個普通家庭1年3600度電計算,70000度電可滿足20個家庭1年的用電量。

興隆湖:成都公園城市的起點

細碎陽光下,興隆湖南岸四川天府新區規劃廳的幕墻上,73個大字熠熠生輝: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2018年2月11日,“公園城市”理念首次從興隆湖畔提出。

漫步興隆湖畔,清風拂面,走在規劃清晰的游步道上,人們的心靈隨著興隆湖地呼吸而安寧下來。據介紹,興隆湖原是鹿溪河流域滯洪洼地,從2013年起,經過近8年的治理和提升,已形成湖區總面積約6500畝,其中水域面積約4500畝的生態湖泊,是成都中心城區水域面積最大的湖泊,呈現出“水清、岸綠、業興、人和”美麗河湖姿態的公園城市典范風貌,其湖水水質也超過了三類標準。

如今,每年有上千只候鳥飛到興隆湖流域。有時候,還出現了極危物種青頭潛鴨。

相關負責人介紹,興隆湖從鹿溪河流域的滯洪洼地到新時代公園城市典范區的美麗河湖轉化過程,是天府新區從導水分洪、控源截污、引清入湖、流域控制、生態修復、服務提升、城市韌性等方面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系統性治理的結果。

坐在興隆湖畔的書店里,通過透明的玻璃,你可以清晰看到湖里的水草和悠閑游走的小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無需多言!

環科院大氣科研實驗室:成都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者

在兩天緊張的采風活動中,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的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是受到媒體關注。成都作為全球唯一能夠遙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萬級人口城市,“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背后,是其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成效。而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產出的數據在客觀記錄了成都近10年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同時,也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依托環科院建立,以促進成都市空氣質量改善為目標,以滿足大氣環境管理需求為向導,持續開展成都市大氣污染成因研究、多污染物來源解析、大氣環境政策評估以及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等工作。實驗室不僅配備了在線監測儀器,還包括外場實驗和移動觀測,覆蓋了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大氣光學、數值模擬等多個領域。高時間分辨率的大氣科研觀測體系的構建,讓成都的大氣污染有跡可循,確保成都一片藍天。

此外,全國首個以政府為主導的大氣復合污染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依托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而建立,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賀克斌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公關中心副主任柴發合研究員,為科技治氣提供全力保障。不難發現,成都生態環境改善的幕后是科學!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