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著力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創新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讓信用賦能生態文明高地建設。”2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省長王海紅第24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信用賦能高質量發展”西寧
論壇上說。
社會信用體系作為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是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王海紅介紹,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中國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態產品輸出供給地,每年向下游輸送600—900億立方米源頭活水,生態資源價值總量估值36.2萬億元(人民幣)。
“青海省近年來加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國家公園占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52.2%,藍綠空間占比超70%,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王海紅表示,將積極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促進信用價值、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
據悉,青海省在推進生態環保信用體系建設上,以信用為基礎,引導企業走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通過開展環保信用評價工作,以信用分級分類管理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推動生態產業信用建設和管理,培育高質量生態產業主體,用“信用力量”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青海地域廣袤,資源富集,后發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資源能源優勢突出,石油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風能資源儲量約占全國9.4%,太陽能資源約占全國11%,位居中國第二。”王海紅表示,將以信用融資為優質能源企業提供動力支撐,推動青海全省能源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青海清潔能源走入“千家萬戶”。
據了解,青海省有關單位通過編印《青海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目錄、兩清單”》,累計收錄數據共享清單6231項、任務考核清單175項,制定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辦法和指標體系,實現了對青海全省14.8萬戶在業企業的實時分類。通過以信用激勵和約束懲戒手段完善信用綜合評價機制,以信用服務建設推動相關產業質量水平持續提升,讓“綠色”成為“青字號”金字招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