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
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起步之年,也是煙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元目標的沖刺之年。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引領城市,煙臺入選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的重點項目數量、項目總投資額和年度計劃投資,均居山東省首位。近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確定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將于8月28日—30日在煙臺召開。
去年8月,國務院印發“國發18號文件”,支持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戰略布局、第一個以國發文件賦予山東的重大戰略任務。此次大會,則是山東舉辦的首個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國際性會議。如此盛會緣何花落煙臺?新京報記者走訪了煙臺市多個園區、企業及相關部門,一窺其如何先行先試,聚力構建全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
把二氧化碳“捉”起來再利用
每小時約1.1萬標方二氧化碳廢氣,沿著170米的原料氣管道,從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華化學”)生產廠區被輸往煙臺冰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冰輪環保”)。經過壓縮、脫硫、分離、制冷等工序,每天可生成約480噸高純度液體二氧化碳,再由罐車被運往青島、威海等地,應用于焊接、干冰生產等多種行業。
“以前,這些廢氣都直排大氣。”冰輪環保副總經理費德才介紹,作為膠東地區首個1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公司年產約15萬噸高純度液體二氧化碳,其中可制7.5萬噸食品級二氧化碳。“CCUS是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關鍵技術之一,被業界看作減碳的托底技術,有個形象的名字叫‘碳捕快’。”
“此項目落戶兩年來,已成為推動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煙臺
化工產業園管理服務中心經濟發展處處長劉煥芝表示,近年來,園區重點發展綠色、低碳戰略新興產業,致力打造山東省乃至環渤海地區具有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
石化和新材料產業基地。
煙臺市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煙臺作為制造業大市,傳統產業占比達70%,化工產業更是傳統支柱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煙臺對能耗、環保、技術等不達標和屬于落后產能的企業堅決關停退出,2018年以來,累計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6000余家,關閉評級評價差評化工生產企業279家。同時,以煙臺化工產業園、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裕龍石化產業園三個投資千億級園區為支撐,全面拉開黃渤
海南岸高端低碳石化產業基地建設框架。”該負責人表示。
傳統產業逐“綠”向新,新興產業同樣在減碳路上持續升級。以煙臺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正海生物”)為代表的生物醫藥企業,是煙臺創新企業中的“佼佼者”,歷經14年,研發出我國首個國產活性生物骨產品。今年4月,公司獲煙臺市綠色工廠。
歷經14年,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我國首個國產活性生物骨產品。今年4月,公司獲批煙臺市綠色工廠。受訪者供圖
“綠色低碳發展一直是公司關注的重點,更是產品質量的保證。”正海生物綜合管理部經理宋東稱,生物醫藥行業水電能源消耗大,如何減碳并推動產品高質量發展?自規劃新廠房之初,公司針對這個
問題想了很多“辦法”:引進EMS系統,對高耗能的潔凈廠房進行24小時動態監測,實現自動調節風量、風速等;對設備智能化升級,實現實時采集關鍵設備的能耗數據。“目前,公司還在定制化開發一套能源管控系統,讓能耗統計分析直觀化,并可及時對能源使用異常報警。”
記者從煙臺市工信局了解到,煙臺市在工業領域大力實施綠色制造行動,1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13家企業獲評省級綠色工廠,1家企業被認定為工信部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7款產品被評為工信部綠色設計產品。
超大“近零能耗”建筑群崛起
和工業領域一樣,建筑領域也是碳排放“大戶”。中國建筑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建筑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比重高達51.3%,居所有行業之首。近年來,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煙臺在山東省率先開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建設試點,讓建筑“綠”起來,碳排放降下來。
8月3日,記者來到正在建設中的萬華化學人才中心——山東省最大規模的“近零能耗”建筑群。萬華化學集團
市場發展部資深主任晉艷麗介紹,項目總建筑面積20.6萬平方米,規劃建設9棟公寓樓以及學術報告廳、體育館、圖書館等12個單體,最多可容納4000人。
“項目
節能率達90%以上,已被列入煙臺市首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晉艷麗舉例說,項目采用的“黑科技”頗多,例如,所有建筑外墻均為聚氨酯保溫墻,厚度是普通樓房的4倍,增強了樓體保溫性和節能性;所有門窗均為節能型材料;首開同類項目施工先河,打造聚氨酯路面,減少沙石使用;在屋頂安裝光伏板,室內配置地源熱泵中央空調;在體育館屋頂安裝碲化鎘發電
玻璃,比起傳統的單晶硅光伏玻璃,其吸光率超90%,即便在陰雨天氣,也不受影響,不僅可供于建筑日常用電,還能并入電網增加一筆“綠色創收”。
晉艷麗說,公司還將通過監測管理平臺,對建筑實施智能一體化管理,實時監控建筑能耗水平、碳排放強度等關鍵指標。項目運行后,將達到國家近零能耗建筑要求,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合計超過1萬噸。“目前,單體建筑已基本完工,正在進行綠化建設,預計8月底達到入住條件,10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綠色建筑發展在煙臺已蔚然成風。記者從煙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了解到,得益于國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新城建”試點城市、國家級政府采購支持綠色
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城市的相繼“落子”,煙臺市在山東省率先編制完成《煙臺市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等系列文件,并依托國家住建部、山東省住建廳專家團隊,打造綠色建筑領域“智囊團”。同時,堅持多端發力、多點突破,將綠色建造產業作為16條重點產業鏈之一進行集中培育,從生產端、建設端、應用端、消納端協同發力,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
截至今年6月底,煙臺市獲得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共130個、16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總面積達7000萬平方米;首批中德合作“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示范項目”順利通過德國能源署和住建部綜合驗收;獲批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1個(蓬萊市);培育國家級裝配式產業基地3家,獲評省級綠色生態示范鎮5個、綠色生態示范區2個;在全國率先實現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全域覆蓋。
海洋牧場轉型升級有“密碼”
煙臺依海而立、因海而興,海域面積1.2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71公里,擁有全國1/8的國家級海洋牧場,是全國重點漁區和優勢水產品主產區,也是全國海洋牧場建設的“先行者”。2022年,煙臺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300億元,占GDP比重近1/4。
在離煙臺萊山區漁人碼頭2公里的海域,“耕海1號”現代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宛如一串項鏈鑲嵌在海上。作為全國首個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它也是裝備型省級海洋牧場示范項目、裝備型海洋牧場建設“山東標準”的唯一試點項目。
山東省海洋集團耕海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靳海峰介紹,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平臺的3個圓形子網箱像3朵花瓣,構成直徑80米的“海上花”。“花心”位置設有親海休閑區、浮海咖啡廳等。每朵“花瓣”養殖體積約1萬立方米,每年可增養殖斑石鯛等優質海水魚類20萬尾,年產15萬公斤。二期“海洋之星”包含國內首個智能化海洋生態牧場的海上研學區、71間客房等。一期與二期在廊道連接下構成項鏈造型。
“連廊處設有60塊太陽能光伏板,一期有3臺風力發電機。”靳海峰說,日照充足、風力穩定下,產生的清潔能源基本能滿足綜合體日常用電需求。“耕海1號”還在水下布設大量傳感器,實現對水質環境亞毫秒級的水下視頻及水質監測數據收集傳輸,同時配備了與南極長城站同款的防污處理系統。“處理后的污水污物,將通過船只全部運至指定陸地碼頭,排入市污水管網,實現‘零排放’。”
靳海峰說,建設綜合體沒有經驗可借鑒,集團堅持創新驅動,致力打造可復制推廣的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樣本。“‘耕海1號’自誕生就帶著綠色低碳的‘基因’,從設計、建設到智能系統配置等,每一步都形成標準,我們希望以后在全國各地能誕生耕海2號、3號……”
“近年來,煙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至2022年,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四年對建設海洋牧場做出安排部署,并相繼出臺系列
政策文件,全市海洋牧場建設已形成4條海洋牧場發展帶、20個海洋牧場群的空間布局。目前,已建成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24座、海洋牧場平臺18座。
同時,煙臺大力推動海洋牧場綠色發展。采取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在海洋牧場區構建和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避敵場所,海洋牧場示范區投礁規模突破350萬空方,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維護了水生生物種群穩定和生物多樣性。據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及國家海洋局煙臺環境監測中心站調查評估,煙臺部分海洋牧場投礁區基礎生產力提升63%,生物量增長5.6倍。全市近岸海域一類、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達99%。
清潔能源產業創造“六個第一”
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不僅給煙臺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勢頭強勁的海洋經濟,也為其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提供了保障。兩個超大LED屏實時顯示著南V場址5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和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的運行,26個電腦屏則對海纜、風機等進行專項監測。這是新京報記者在山東海洋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海陽場站陸上集控中心看到的場景。
“您看,這里監測到40號風機出現變頻器網側故障,經分析發現需現場處置,但近期受臺風影響,海浪大,所以擇日再出海。”海陽場站值長周文海指著其中一臺電腦上的紅色警報告訴記者,兩個海上風電項目自并網至今,總計發電19.6億千瓦時。
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張鴻興介紹,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是山東省首批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于2021年12月全容量并網發電。去年5月,南V場址5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項目總裝機容量50萬千瓦,安裝71臺風力發電機組。同年12月,項目歷時206天實現全容量并網,開創了海上風電項目“當年核準、當年開工、當年排產、當年并網”的歷史紀錄。
記者從煙臺市發改委了解到,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方面,煙臺著力構建“核、風、光、氫、儲、LNG”協同發展的新型能源體系,在全國及山東省創造了“六個第一”:發出山東第一度核電、第一度海上風電和全球深遠海漂浮式海上光伏第一度電,建成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實驗項目,形成山東省第一的清潔能源裝機容量,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煙臺也因此成為山東省唯一的智能低碳城市試點。
從海陽海上風電場往近海方向行駛約10公里,就來到了山東省單體投資最大的能源項目——海陽核電項目。山東核電有限公司設計管理處工程師趙守霞介紹,海陽核電是國家首批三代核電機組、山東省首座建設并商運的核電站,也是我國核能綜合利用的先行者。2019年,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全面商運,同年11月,我國首個核能供熱商用工程“暖核一號”一期31.5兆瓦核能供熱工程投運;2021年,二期202.5兆瓦核能供熱工程實現海陽城區核能供熱;目前,三期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正加緊建設中。
趙守霞說,三期投運后,該項目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單臺機組抽汽供熱工程,可滿足100萬居民的冬季清潔取暖需求,供暖區域可達煙臺、威海、青島等地。“‘暖核一號’至今已運行四個供暖季,累計對外提供清潔熱量456萬吉焦,節約原煤消耗約39萬噸,
減排二氧化碳約71萬噸、氮氧化物約4400噸、二氧化硫約4650噸、煙塵約2700噸。”
“2022年,煙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1101萬千瓦,占煙臺總裝機容量的52.7%,居山東省首位。”煙臺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國清潔能源的“橋頭堡”,煙臺將持續推動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創建國家級碳達峰
碳中和示范區。
打造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這個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空間,曾是熱力公司的鍋爐房,每個供暖季需燒煤約3.8萬噸。”8月2日,在煙臺海陽臨港核能換熱首站,海源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核能供熱調度中心主任時偉介紹,在核能清潔供熱項目推進下,供暖季時,每天約1萬-1.8萬吉焦清潔熱量從這里傳至海陽千家萬戶,減碳效益可謂“肉眼可見”。
時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與傳統供熱方式相比,實行核能清潔供熱,熱力公司不再需要使用燃煤鍋爐和環保設備,供暖站也無需工人值守,電費、人力成本、環保支出等各項費用加起來,每年可為企業降低總成本約700萬元。
“最重要的是,實行核能供熱后,取暖價格與煤價脫鉤,有效減少了地方政府的供暖補貼支出。與之前相比,海陽居民取暖價格每平方米下降1元錢,老百姓也能共享綠色發展的紅利,地區空氣質量和海洋生態顯著提高。”煙臺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供暖季,海陽新老城區居民用上核能供熱,海陽因此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清潔能源被廣泛使用,污水也能“變廢為寶”。成立于2012年的煙臺金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金正環保”),是中國水處理行業唯一入選國家獨角獸企業名錄的企業。金正環保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張沖介紹,十余年來,公司實現多個從“0”到“1”的突破,相繼推出低壓平板膜、耐酸膜等創新產品、設備,及“脫穩耦合平板膜”變革性工藝技術。
“以‘市政及園區污水高品質回用’解決方案為例,采用公司自主研發的創新型工藝包后,相比傳統工藝,回收率從65%提升至85%,每天可多生產出近20%的高品質回用水。”張沖說,去年4月,煙臺套子灣污水處理廠供萬華化工園區12500立方米/天再生水項目順利產水,標志著世界首套高品質、低成本平板膜市政污水回用系統正式投運。
煙臺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煙臺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推動能源網、
交通網、市政網、產業網、生態網“五網融合”,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變革。例如在交通領域,煙臺新增
公交車中新能源車輛占比達100%,建成專用和公用充電樁7300余臺。積極推廣岸電建設,港口24個泊位完成岸電改造,實現客滾碼頭靠港船舶岸電“能接盡接”,煙臺港成為渤海灣首個實行岸電常態化使用的港口。
數據顯示,2017年-2022年,煙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5.8%,增幅山東省第一;與此對比,煙臺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降幅山東省第一。一升一降,是過去5年煙臺圍繞國家雙碳重大戰略、全面開展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等交出的亮麗答卷。今年初召開的煙臺市重點項目推進暨掛圖作戰指揮部動員會議上,山東省委常委、煙臺市委書記江成就強調,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煙臺市面臨的重大戰略機遇,煙臺將抓住機遇、持續發力、高效推進,奮力實現率先出彩、走在前列。
數說煙臺綠色低碳
下降43%
2017年-2022年,煙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5.8%,增幅居山東省第一;與此同時,煙臺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降幅居山東省第一。
130個
截至今年6月底,煙臺市獲得星級綠色建筑 標識項目共130個,綠色建筑總面積達7000萬平方米;獲批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1個;培育 國家級裝配式產業基地3家,獲評省級綠色生態示范鎮5個、綠色生態示范區2個。
17家
煙臺目前已有1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 廠,13家企業獲評省級綠色工廠,1家企業被認定為工信部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7款產品被評為工信部綠色設計產品。
1101萬千瓦
2022年,煙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1101萬千瓦,占煙臺總裝機容量的52.7%,居山東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