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全區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1%以上,完成“十四五”目標進度7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區能耗強度下降3.5%以上,固投和GDP分別增長34.5%和7.3%,分別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五位……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在
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場生態文明重要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一組組數據,生動展示出內蒙古的降碳成果,呈現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綠”之底色。
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
近年來,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謀劃,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努力在全國一盤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程中作出內蒙古貢獻。
做加法:厚植綠色低碳發展底色
庫布其沙漠腹地,達拉特旗“駿馬”電站。
藍天白云下,近20萬塊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光伏板下,黃芩、黃芪、紫穗槐等中藥材和牧草茁壯生長。
“目前,100萬千瓦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年發綠電可達20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68萬噸,
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項目通過這種‘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模式既可實現生態治理,又能創造經濟效益。”“駿馬”電站有關負責人介紹。
能源領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雙碳”戰略下,內蒙古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把推進能源綠色發展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在不斷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以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新能源產業高地為目標,內蒙古一手抓新能源開發,一手抓新能源裝備制造全產業鏈發展,著力推動自治區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努力為國家提供更為穩定、更加安全、更加綠色的能源供給。
出臺推動風電、光伏、儲能、氫能和新能源裝備產業發展的一系列
政策措施,搭建起自治區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
在全國率先提出源網荷儲一體化、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風光制氫一體化等6類
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實施細則,累計批復規模超4000萬千瓦。
聚焦“風光氫儲”4條重點產業鏈,一體推進新能源開發與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協同發展,著力打造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截至今年6月底,全區新增新能源并網規模超8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新能源累計并網裝機總規模超7000萬千瓦、居全國第三;在建待建新能源規模約1.6億千瓦,約占全國在建待建新能源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馭“風”而上,逐“光”而行,“氫”裝上陣,“風光氫儲車”一體化協同推進,內蒙古持續做好新能源加法,不斷厚植綠色低碳發展底色。按照規劃,今年,內蒙古將繼續搶抓國家新能源重大發展機遇,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建設,預計年底全區新能源并網裝機規模超過9000萬千瓦,為全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做減法:推動降碳減污協同增效
8月11日,包鋼集團80噸轉爐綠色低碳升級改造項目正式啟動。據介紹,項目將對1號轉爐本體、汽化冷卻系統、傾動機械、氧槍系統、轉爐投料系統、底吹系統及附屬電氣系統等進行升級改造,預計于今年12月20日完工。改造后轉爐完全可以滿足排放標準,提高
節能降耗水平,促進企業低碳綠色發展,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這是包鋼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決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積極響應
鋼鐵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號召,全面助力自治區完成“雙碳”目標任務的具體實踐。
鋼鐵行業是能源消耗高密集行業,是節能降碳主戰線之一。近年來,包鋼以節能降碳、超低排放、淘汰落后等方式積極踐行綠色低碳轉型,先后淘汰焦爐、高爐、轉爐、燒結機等技術落后設備16臺套,減少粉塵排放約12305噸/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29728噸/年。
實現“雙碳”目標,推進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是關鍵。為了確保完成“雙碳”目標,內蒙古出臺一系列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持續穩運行、促發展、調結構、提質效,大力推進工業領域節能降碳。
制定“十四五”化解過剩產能計劃,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過剩產能。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煉鋼產能置換和關停退出438萬噸,關停退出限制類鐵合金產能371萬噸、電石380萬噸、焦炭849萬噸,騰出用能空間9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2000多萬噸。
制定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和節能技術改造實施方案,確定技改企業清單,加強項目儲備,加快節能技術改造步伐。2021—2022年累計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53個,節能量263萬噸標準煤。2023年,計劃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52個,預計節能量107萬噸標準煤,現已開工項目達90個。
深入實施煤電節能降碳、靈活性和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印發《自治區“十四五”煤電改造升級實施方案》,2021—2022年兩年累計完成節能降碳改造1128萬千瓦、靈活性改造1290萬千瓦、供熱改造376萬千瓦。
節能降耗做減法,推進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十四五”以來,全區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完成進度目標(“十四五”目標為下降20%)。重點行業能效水平顯著提升,
水泥、甲醇、多晶硅、銅、鉛、鎂等11個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家能耗限額先進值。
做乘法:激發創新的乘數效應
走進鄂爾多斯市鄂托克經濟開發區建元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煤炭“由黑變白”“由粗到細”的精彩“蝶變”一目了然:一塊塊黑黝黝的煤炭在科技的“催化”下,變成了汽車輪胎的簾子布、高檔箱包服飾、航天
航空等高技術器材的優質材料。“通過產業鏈的延伸,企業目前可實現原煤、精煤、粗苯、純苯、焦油、煤氣等產品100%自用深加工,產品種類達到40多種。”建元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狄建國介紹。
從燃料到原料,在科技創新加持下,煤炭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不斷攀升。
近年來,鄂爾多斯不斷強化“鏈式思維”,瞄準“煤頭化尾”,聚力建設國家非常規能源戰略儲備、煤基可降解材料、煤基高端化學品等“六大基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基全產業集群發展全面推進,構筑了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和烯烴、煤基新材料等多條產業鏈。
實現“雙碳”目標,科技創新至關重要。近年來,內蒙古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引領能源發展第一動力作用,為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堅強保障。
研究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實施方案》,以突破新型
電力系統技術、風能光伏新能源裝備技術為重點,圍繞自治區重點行業領域的低碳/零碳燃料與原料替代、工業過程重構,推進“雙碳”領域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融合”。
啟動“雙碳”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傳統產業節能降碳為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一批成果,形成一批產業。
采取“揭榜掛帥”、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由自治區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落地,解決實際
問題,推動自治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提供科技支撐。
目前,內蒙古已布局啟動了雙碳、新能源裝備、稀土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其中,“MW級飛輪儲能關鍵技術研究”相關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產節能降碳技術”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80%以上,成為稀土行業和自治區唯一入選我國“原材料工業20大低碳技術”的項目。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創新的“乘數效應”不斷疊加,激發出內蒙古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減存量、優增量,增加“含綠量”;強創新、轉動能,提升“含金量”。“雙碳”戰略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內蒙古正在書寫嶄新篇章。(記者 康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