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幕的第7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暨第27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
云南省科學技術院牽頭實施的“云南
碳匯碳普惠踐行‘兩山’理論助力鄉村振興”項目成果在數字經濟館初次亮相,通過小小的智能垃圾箱帶動林農增收的實物演示尤為引人注目。
云南省科學技術院
碳中和項目團隊依托云南森林資源優勢,采用“碳匯密度一張圖”解決了碳匯項目開發門檻高、投入大、周期長的
問題。按照項目設計,林農僅有保護好自己的林地責任義務,只需將清晰的林權信息提交到平臺,無需再投入更多的工作就能從
市場上獲得碳匯收益。同時,為了解決自愿碳匯出售難的問題,首次創新性地提出采用公眾投放可回收的垃圾,然后利用出售垃圾的資金為投放垃圾者購買林農碳匯,最終形成碳匯交易閉環。這一模式也可為政府機關、公共機構、企(事)業單位搭建助力鄉村振興的橋梁,利用有價垃圾價值化實現林農的市場化生態補償,尤其對返貧注入市場化阻斷因子,真正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后一公里。交易全流程通過區塊鏈進行數據加密存儲和信息流轉監控,有價垃圾流、碳匯流和資金流透明可查,數據可追溯、防篡改,且信息安全保密。
數字經濟館展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云南省科學技術院碳中和項目團隊以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化為導向,以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以高校為引領,以此打造云南碳匯碳普惠踐行“兩山”理論助力鄉村振興“云南樣板”。目前,云南碳匯碳普惠踐行“兩山”理論助力鄉村振興平臺已全面實施,所賣碳匯來自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南撈鄉10戶林農的13塊林地,共計117噸。下一步,項目團隊將重點開展推廣工作,吸納更多的政府機關、公共機構、企(事)業單位、林農參與,樹立生態產品價值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