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美環境,不僅能提升景觀優化生態,還能創造經濟價值,助力廣州實現高質量發展。8月23日,由廣州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走進廣州治水、建筑廢棄物處置、綠色金融等場所。記者通過調研獲悉,廣州正通過精細化手段鞏固治水成果,鼓勵掌握技術的企業讓更多廢棄物在廣州實現“變廢為寶”。通過現代金融體系,
節能減排的舉措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水環境向好,提升城市形象
流經天河核心區域的獵德涌,曾是廣州147條黑臭水體之一。經過持續治理,2017年起獵德涌的水質明顯改善,2020年與其他黑臭水體一起實現“長制久清”。記者8月23日在現場看到,如今的獵德涌兩岸遍布綠植,水面時不時有鷺鳥嬉戲,是珠江新城片區的一片“城市綠洲”。
“不僅要消除黑臭,還要守護清澈。”天河區水務局河湖科副主任賴錦豐介紹,天河區通過“降水位、少清淤”等方式持續修復獵德涌河床。為持續改善水質,利用三涌補水工程網絡,將大觀凈水廠出廠的中水(指再生水)作為獵德涌生態補水水源。上述的這些精細化手段,讓治理后的獵德涌持續保持清澈。
當調研行參與者到達黃埔區木強水庫時,黃埔區水務局副局長李志剛提醒大家將要下雨,要注意防御,過了一會兒果然下雨了。“通過數字孿生流域系統,我們能夠對全流域的雨情把關。”李志剛介紹,通過大數據、數字模型等技術,該系統能夠對南崗河流域內的雨情和可能出現的內澇災情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等“四預”功能,提醒防災減災人員如何按照預案防御,防災減災,減少“水浸街”對南崗河流域的影響。
“水環境向好,能提升珠江新城的價值。”天河區河長辦專職副主任鄧高梁說,河涌黑臭會影響作為廣州中央商務區的珠江新城的形象。良好水環境不僅吸引市民游客到訪,還能引來商機。
拆除、建造、裝修,廣州每天產生大量建筑廢棄物。調研行參與者離開木強水庫到達位于花都區的廣東新瑞龍生態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瑞龍”)時,看到大量建筑廢棄物被送至公司的作業場所。經分類、破碎、再造等程序,這些原本看起來雜亂的建筑廢棄物,變成各類再生建材,重新為新的建設項目服務。
“建筑廢棄物就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新瑞龍董事長孫勇介紹,傳統的建筑廢棄物處置,或隨意丟棄或填埋處理。但是不少建筑廢棄物只要分類再造,完全可以成為再生建材,這樣既不會造成資源浪費也不過度索取自然資源。
“去年,我們的營業額達到了2.1億元。”孫勇表示,營業數據和
市場需求,說明了全社會對無廢城市建設和再生建材的認可。
綠色金融,助力打造環保項目
“現代金融手段,可以為綠水青山環境的打造,創造更多價值。”當調研行參與者來到位于花都區的廣州
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廣碳所”)時,該所副總經理李原向大家介紹廣碳所的運作。據悉,截至2023年8月,該所累計成交碳
排放權29827.58萬噸,累計成交金額67.89億元。廣碳所成為我國最大、最成熟、交易最活躍的區域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每一單背后,都有環保減碳行為。”李原介紹,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改造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經權威機構
認證獲得減
碳指標。企業可以選擇將減碳指標經廣碳所交易,讓有意擴大生產但缺乏碳排放指標的市場主體購買該指標。
李原介紹,位于花都的梯面林場是廣州北部重要的“綠色屏障”。為支持林場發展,該所聯合
第三方機構對林場進行評估,核算出林場公益林可創造的
碳減排量。有意擴大生產的企業,可以通過廣碳所購買“花都區公益林
碳普惠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得將撥付梯面林場支持林場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