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年
碳金融交易規模增長迅速,但目前碳金融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
問題,這給碳金融的未來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一是
市場分割問題。目前,國際
碳交易絕大多數集中在國家或區域(歐盟)內部,統一的國際市場尚未形成。目前,從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場多種多樣,既有場外交易機制,也有眾多的交易所;既有政府管制產生的市場,也有參加者自發形成的市場。這些市場大都以國家和地區為基礎,在市場制度安排上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市場之間難以進行直接的跨市場交易,國際碳金融市場處于高度分割狀態,市場效率還比較低。
二是巨大的
政策風險問題。就目前的風險管理能力而言,碳金融蘊含的風險是非常巨大的,其中不僅具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而且政策風險、法律風險較大,目前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市場主體對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還缺乏足夠的管控能力。一方面,國際公約的延續性問題產生了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大不確定性?!毒┒甲h定書》的實施僅涵蓋2008-2012年,各國對其有關規定仍存在廣泛爭議,目前實施的各項制度在2012年以后是否延續尚不得而知,這種不確定性對形成統一的國際碳金融市場產生最大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
減排認證的相關政策風險也可能阻礙市場發展。在原始減排單位的交易中,交付風險是最大的風險,而在所有導致交付風險的因素中,政策風險最為突出。因為,核證減排單位的發放是由專門的監管部門按照既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認證,即使項目獲得成功,其能否通過認證而獲得預期的核證減排單位,仍具有不確定性。從既有的經驗看,由于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政策意圖的變化,有關認證的標準和程序也在變化之中。而且,由于項目交易涉及不同國家,要受到東道國法律的限制,所以,碳金融交易市場發展面臨的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是非常巨大的。這些風險是市場交易主體所難以控制的。
三是交易成本問題。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的交易成本巨大,主要源于基于項目的交易涉及跨國項目的報批和技術認證問題,監管部門要求制定運營機構來負責項目的注冊和實際排放量的核實,所涉及的費用高昂。此外,對于市場上的中介機構還缺乏有效的監管,一些中介機構在材料準備和核查中存在道德風險,甚至提供虛假信息。
四是知識短缺問題。碳金融是一個歷史較短的金融創新領域,國際上大多數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對碳金融業務的利潤空間、運作模式、風險管理、操作方法以及項目開發、審批等缺乏應有的知識存量,有關碳金融業務的組織機構和專業人才也非常短缺。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對發展碳金融交易業務缺乏內在動力,這對碳金融的發展會造成一定抑制作用。
盡管碳金融的發展面臨上述約束,盡管哥本哈根會議沒有解決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問題,資金技術援助安排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如何參與減排問題。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從對減排問題的態度看,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漸趨于一致。中國的公開減排承諾積極推動了全球減排共識的進程。中國于2009年11月26日公布了本國的減排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后,12月3日,印度環境部長賈伊拉姆-拉梅什向國會提交印度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承諾到2020年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24%。
隨著全球大多數國家在減排問題上的立場逐漸趨于一致,以及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加強,國際碳金融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碳金融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