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
論壇——經濟新常態下的工業發展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工業發展論壇在
北京舉行。論壇圍繞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產業經濟與區域發展、產業
政策與企業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我委產業協調司賀燕麗巡視員出席論壇并作了關于對我國工業布局和轉移基本思路的考慮的報告。
賀燕麗巡視員在報告中闡述了我國工業布局的現狀,分析了我國重點產業布局中存在的主要
問題,并重點談了關于今后布局調整的一些思考。
論壇上還發布了《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報告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工業。報告指出:從工業增長速度變化、工業需求側變化、工業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變化以及工業企業微觀主體表現的分析,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工業經濟正走向一個速度趨緩、結構趨優的新常態。自2010年1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速達19.7%后,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到2014年前3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降至8.5%。無論是從工業投資看,還是從消費、出口等方面看,增速回落都是一個共同的趨勢。但與此同時,結構性優化的特征也日趨明顯,從工業投資看,制造業投資增長遠遠高于采礦業投資增長,制造業內部高科技行業投資增長較快、而傳統制造業行業投資增速下滑,工業技術改造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從消費看,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表現為在農村消費繼續快速增長、城鄉消費差距呈現縮小態勢,中西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快于東部地區、區域消費差距逐步縮小,消費方式呈現多樣化趨勢、信息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增長較快;從進出口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表現為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遠遠高于全部工業品出口增長,加工貿易出口額比重不斷下降,貿易主體日益多元化,內資企業出口競爭力逐步提升,中西部出口明顯增快,進出口
市場分布日趨多元。
報告指出:要高度重視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新工業革命三大挑戰。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明顯下降,為什么不是一個周期性的短期下降、將來會“V”型反彈,而將是步入了一個中高速的“新常態”,理論界給出了基本判斷是我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了,我國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各國歷史經驗表明,工業化后期與工業化中期相比,一個重要的特征變化是在中期依靠高投資、重
化工業主導發展而支撐的高速增長將難以為繼,潛在經濟增長率將會自然回落。我們的長期跟蹤評價表明,2010年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已經達到66,這意味著2010以后中國進入到工業化后期。伴隨著經濟階段的轉換和經濟增速的下降,在工業化后期會出現一些重大的挑戰和風險。對于我國而言,在眾多挑戰中,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新工業革命三大挑戰。
報告指出:面對工業化后期的各種新挑戰,能否穩步進入工業經濟“新常態”,關鍵要防止兩方面風險,一是工業經濟增長“失速風險”,也就是工業增速不斷下滑,滑出可以接受的底線,從而誘發經濟危機;二是工業經濟結構“失衡風險”,工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挑戰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和應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難以實現,環境與資源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工業發展方式不能轉變,這最終影響到工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而在當前工業增長動力趨弱的情況下,要避免“失速風險”和“失衡風險”,關鍵是能否通過轉換工業增長動力機制來增強工業增長的新動力。
報告還指出:目前工業經濟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檔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影響之下。進入2015年以后,這些影響會更加集中的表現出來,一是工業經濟將加速換擋,2015年工業經濟增長將面臨著傳統動力減弱的壓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技術產業對經濟的支持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以改革促調整”將進入關鍵期,價格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金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各方面改革措施可能會密集推出和實施。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有待進一步消化,地方債風險、房地產風險、金融風險等需要高度戒備。“穩中求進”仍是2015年工業經濟的總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