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霧霾天氣的影響下,低碳經濟迅速發展,為了促進碳會計的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碳會計體系勢在必行。
隨著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關注,碳會計思想開始在全球興起,發源于20世紀70年代,發展成熟于20世紀90年代的綠色會計和環境會計。最早使用“碳會計”一詞的是美國學者Stewart Jones 和
JanekRatnatunga教授等人將碳會計定義為碳交易、碳排放等方面的會計問題,在碳會計影響下所產生的會計范圍正在逐漸擴大,如碳會計風險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針對此,Jan Bebbington教授等就指出碳排放的會計事項在傳統的排污框架基礎上,還應該設置一個碳賬戶以便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進行處理。目前,關于碳會計的定義,國內的學者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敬彩云把碳會計定義為在經濟生產的過程中,以碳排放為對象從而進行計算的會計工具;閆明杰主張碳會計是在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指引下,對碳資金的流動進行系統、科學的確認、計量和披露,促進會計主體履行節能減排的低碳責任。綜上所述,碳會計是以相關的環境法律為依據,以現有的會計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基礎,采用貨幣、實物單位計量的方式,以節能減排為目標,對企業的碳排放和碳交易等低碳活動的過程進行及時的確認和計量,并報告和披露企業的碳資金流動情況,促進企業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肩負起低碳社會的責任,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提供有用的貨幣性決策。
改善環境的必然要求 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影響了人民的生活環境。據易碳家了解到,出現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為了增強競爭力,在工業化推進的階段里,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等已經成為企業競相爭奪的資源,含碳的能源被企業大量地消耗,導致了含碳氧化物等氣體的排放,加劇了霧霾天氣出現。在建設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民眾和政府開始逐漸關注企業發展背后所顯現的環境代價。為了治理霧霾天氣,企業需要承擔節能減排的任務,GR.Cranston與GP.Hammond提出了應該致力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對企業實施碳稅收的緊迫性和增強碳資產理念的認可度。因此,構建企業碳會計體系有利于充分地發揮會計核算職能,從而控制企業的碳排放量,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限制高碳企業進入我國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力成本較低,吸引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企業把工廠設立在我國,然而,外企在我國設立分廠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對一些高排放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轉移,將節能減排的重任轉移到我國,因此,我國含碳氧化合物的排放無形中就增加了。
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設立專業的監控指標,無法進行對碳排放的統計,在一定的程度上,這些碳排放也加劇了霧霾天氣的出現,如果建立了適合我國的碳會計體系,企業的碳排放責任就可以通過量化的數字直觀的呈現在公眾面前。國外的高碳企業要想進入我國,就不得不考慮碳排放量問題。
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碳會計信息的迫切需求 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碳交易逐漸頻繁,一些碳交易
市場相繼成立,并成為國際性地交易所。目前,世界上有四個主要的碳交易所:歐盟的歐盟
排放權交易
機制(EU ETS)、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英國的英國排放交易機制(ETG)、澳大利亞的澳洲國家信托(NSW);中國有四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企業考慮到自身長遠發展,應該積極參與碳交易中,研發節能減排技術,主動承擔減排的責任,會計信息使用者迫切需要企業對碳交易信息的披露。
促進會計國際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會計核算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經濟利益,還要兼顧企業所面臨的社會責任,構建碳會計體系有利于促進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碳會計體系以霧霾天氣為出發點,考慮了環境因素,要求企業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相應的貢獻。因此,就要求碳會計體系具有國際間的可比性。
促進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是由個人夢與企業夢共同組成的,企業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企業的發展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就業機會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當今企業的角色正轉變為“社會人”、“生態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各個環節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因此,企業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肩負起建設良好環境的責任,做好節能減排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