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時代,企業面臨著碳
減排的新要求,這使得企業的諸多環節,如設計、生產、配送等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低碳的烙印,這種低碳化行為,雖然短期將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提高,但在長期反而會提升企業的
市場競爭力。
低碳經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
碳減排實質上是一種環境保護
政策訴求,而關于環境保護與產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國內外許多學者做過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波特假說。
波特(Porter,1991 ; Porter和 Van der Linde,1995)認為,一個精心設計的環境政策將有利于刺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并最終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短期來看,實施嚴厲的環境保護政策確實會使企業的成本有所提高,并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但長期來看,由于環境壓力的刺激,企業在進行環境投資改造的同時,實際上也會不同程度地進行著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活動,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反而會使企業的競爭力有所提高。Porter研究了德國和日本情形,結果發現這兩個世界上環境標準較高的國家并未因為高環境標準而導致整體競爭力的喪失,反而踏入世界上環境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行列,尤其是日本,在污染控制設備、清潔劑等方面更成為世界的領先者;同時還有研究發現,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石油冶煉、
鋼鐵、紙漿和
造紙以及電子行業中,企業的環境表現與企業收益率之間具有明顯正相關性(Jaggy和Freedman,1992)。據易碳家了解到,實施環境保護可以獲得環境和經濟的雙重收益,即環境保護具有“雙贏效應”(win-win effects)。Jaffe等人(1995)認為,那些有遠見的企業會看到未來與環境有關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從而樂意增加新設備投資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環境壓力也促使企業主擴大了視野,增加在研發(R&D)上的投資。采用環境保護技術的企業相對于那些仍采用傳統落后技術的企業來說,可以獲得一系列的競爭優勢(Slater and Angel,2000)。這些優勢包括:創新優勢(innovation advantages)、效率優勢(efficiency advantages)、 先行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s或front-runner advantages)和整合優勢(spin-off activity advantages)。此外,企業內部存在著廣泛的低效率資源配置現象,環境因素的引入將迫使企業重新審視和調整內部的“組織”結構,重新進行內部的資源配置,組織的改進可以使生產效率提高,產量增加 (Porter,1991;Altman,1997) 。
總之,低碳經濟時代下,企業所面臨碳減排及低碳轉型的要求,短期內可能使企業成本增加,但從長期來看,非但不會削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反而還可以強化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動機和刺激技術創新行為的發生,創新所導致的效率提高和成本節約最終提高了其市場競爭力。
就產品競爭力而言,進行低碳轉型的企業生產出來的具有綠色特征的產品,可以搶先占領綠色市場,這可以視作一種標新立異的產品差異化戰略,相對于那些沒有采取類似行動的企業來說,可使企業獲得額外的收益,提高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今天,企業競爭力日益表現為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低碳經濟時代下,發達國家低碳綠色的市場準入及低碳綠色貿易壁壘將直接制約著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因此,中國企業只有走低碳轉型之路,積極地應對國外的環保貿易壁壘,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產品,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