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電動車在中國被熱炒的一個主要優點,就是“零排放”。果真如此,對于一個
碳排放大國的
減排進程,真是善莫大焉。然而,稍加探究,竟如同中國那個古老寓言:江南甜美的橘子,移栽江北,變質成味如嚼蠟的枳。在許多國家可能做到“零排放”的純電動車,在中國的以煤電為主的能源框架下,減排功效蕩然無存,“零排放”成了無稽之談。
去年底,到瑞典采訪新能源車。說到純電動車的銷售,主人告訴我,生產廠家每賣出一輛純電動車之前,都要求用戶簽署一份協議,保證他充電的來源必須是一家“干凈的”
電力供應商。如果用戶做不到這點,汽車公司寧可失去這單生意。
何為“干凈”的電,在歐洲十分清晰,即利用風力、潮汐、水利、太陽能、可再生生物發出的電能。用煤發電,燃燒中排放大量有害物質,在歐洲被指為“骯臟”的電。與風力、潮汐、太陽能發電的“干凈”程度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瑞典,作為一種“二次能源”,電力供應 “干凈”的比例占幾何?我被告知:水力發電占50%,風力和其它生物能源發電占45%,用煤發電只占5%。在那里使用純電動車,有很大幾率可以選用“干凈”的電,真正做到“零排放”。
而在中國,根據國家電網統計,2010年,82%的電力來自煤炭,而且是含硫高、灰分高的劣質煤。中國今天被視為全球碳排放大國,燒煤的貢獻度名列前茅。未來的形勢也不樂觀,到2020年,用煤炭發電仍將占到電力供應量的71%。而水電、風電、太陽能,加上還在爭議中的核能發電,比例仍然不到三成。
數據表明:采用先進技術的燃油發動機的排放,已經做到比煤電更干凈。以國產1.4TSI高爾夫為例,從油井到車輪能量消耗的整個周期中,二氧化碳排放為每公里 143克,搭載柴油發動機排放111克;而同等功率的電動車所需的電能,在用國內煤炭發電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相當每百公里171克。這里還沒有算上使用大量重型卡車排成長龍,把煤炭從產地運到沿海電廠途中的燃油能耗與排放。
一個簡單而質樸的事實:在煤電占絕對份額的中國,原本可能做到零排放的純電動車完全失去了
節能減排的意義。且不說,還沒有算上電池在生產和廢棄后的高污染以及安全方面的高風險。以“零排放”鼓吹在中國發展電動車,不過是排放污染前移的 “皇帝的新衣”罷了。
原標題:《門外車譚》骯臟的電扼殺“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