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我國農業生產面臨“旱澇并存、顯隱交織、鏈式衍生”的復合型災害風險。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作為重要戰略部署,可見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為此,筑牢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應從監測預警、工程防御、社會協同這三個方面著力,進一步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一是構建精準高效的監測預警體系。農業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是農業風險治理的前端抓手,其精準化程度直接影響防災減災行動的時度效。我國農業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已形成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病蟲害監測網絡與水文觀測體系等基礎架構,初步實現衛星遙感、地面觀測與大數據平臺的融合應用。
實踐中仍存在多重矛盾。具體表現為,部門協同面臨“碎片化”困局,氣象、農業、水利等系統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制約風險研判整體效能。同時,預警機制存在“斷點化”風險,從預警發布到基層響應的傳導鏈條中,易出現信息衰減與延遲,導致基層無法及時、準確地采取行動,臨災“叫應”機制尚不健全。此外,技術應用存在“孤島化”傾向,智能算法模型與農業生產場景適配不足,預警閾值動態調整滯后于災害演化規律。破解上述困境的關鍵路徑是建立全要素感知、全主體聯動、全過程貫通的精準監測預警體系。
強化橫向協同,構建多源數據融合平臺。建立跨部門災害風險會商平臺,整合氣象災害預警、農作物病蟲害測報、水文墑情監測等多源數據,消除部門間“數據孤島”。通過統一數據標準和共享機制,構建多災種耦合分析模型,提升風險研判的整體效能。具體而言,氣象部門的氣象數據與農業部門的病蟲害監測數據相結合,能夠更準確地預測災害發生的概率和影響范圍,為防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優化縱向聯動,完善預警響應銜接機制。完善國家到鄉鎮五級預警響應銜接機制,通過數字化手段減少信息流轉層級,提升預警信息的傳遞效率。破解災害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
難題,做好臨災預警“叫應”機制的閉環管理。具體措施包括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設備,將預警信息直接推送到農戶手中,確保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同時,健全基層應急響應隊伍,確保預警信息能夠迅速轉化為實際行動。
深化技術賦能,開發動態預警系統。強化人工智能與農業災害機理研究的深度融合,開發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動態預警系統,提高預警系統的精準性和適應性。具體而言,通過智能算法模型的優化和預警閾值的動態調整,實現災害情景演化與應急響應之間的動態平衡。同時,針對不同作物和區域定制預警服務,如東北地區重點防范春旱、南方稻區強化臺風預警等,完善各類病蟲害防治專項預警。
二是建設韌性強大的工程防御體系。面對氣候變化加劇和極端天氣頻發的挑戰,構建韌性強大的工程防御體系成為當務之急。一方面,提升防洪排澇工程的抗逆能力,即抵御極端事件沖擊的物理強度。另一方面,提升承災單元的自適應能力,即受災后維持核心功能的能力。同時,通過技術創新與賦能全面提升農業抗災能力。
強化防洪排澇工程抗逆性能,構建三級防洪排澇體系。在流域尺度,依托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蓄滯洪區智能調度提升洪水調蓄能力,確保大范圍洪水的有效調控。在區域尺度,通過中小河流治理、平原澇區“海綿化”改造等工程,增強區域排澇彈性,減少內澇風險。在農田單元,推進生態溝渠、透水田埂等柔性設施建設,形成“蓄——排——滲”三位一體的雨洪管理系統,提升農田應對極端降水的能力。
深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強承災單元自適應能力。通過土地平整和多層級排水系統建設,構建“旱澇雙抗”的物理屏障,使農田在極端降水或干旱場景下維持基本生產功能。同時,利用智能監測設備與自動化閘門系統,實現土壤墑情、積水深度的實時感知與快速處置,縮短災害影響周期。此外,應完善生態緩沖機制,發揮農田防護林等自然系統的截流凈化功能,降低工程設施負荷,提升整體抗災韌性。
推動技術創新,提升工程防御體系的智能化水平。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化防洪排澇管理系統。例如,通過實時監測水文數據,動態調整水庫調度策略,利用智能算法預測內澇風險的方法,優化排水設施運行效率。這些技術手段不僅提高了工程設施的響應速度,還增強了系統的整體韌性。
三是完善多元的社會協同參與機制。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我國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已形成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協同發力的基本格局。但協同機制在運行中仍面臨多重現實困境,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部分主體參與積極性不足,導致聯動效率受限。另一方面,
市場化服務供給存在區域覆蓋不均和標準缺失等
問題,影響了服務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此外,還存在基層社會化服務網絡不健全、防災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因此,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升主體能力。通過多種媒體渠道開展災害案例解讀和應急知識科普等常態化宣傳,結合“田間課堂”和“專家駐村”等培訓形式,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人員的風險辨識能力和災害應對技能。
激活主體動能,完善市場機制。廣泛動員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其技術、裝備和人才等優勢,開展防災減災和社會化服務。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服務市場的監管機制,規范服務行為,保障服務質量和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金融保險機構創新產品,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構建多層次的風險保障體系。
夯實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建設。依據主產區災害圖譜優化社會化服務中心布局,實現服務范圍全覆蓋。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升級智能監測設備與應急裝備,提高服務能力。加強服務中心信息化建設,提升氣象預警、災害監測和會商研判等信息服務水平。進一步拓展服務中心業務功能,為農業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指導、物資調配和災后恢復等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