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人提供給貝殼財經記者的線下講座視頻中,宣稱為范果果董事長的洪秋陽宛若“甘肅碳交”代言人,以“國家支持”、收益前景為噱頭,推介“甘肅碳交”以及“滇巧家林碳C1”產品,稱“‘甘肅碳交’是全中國碳交所中最專業、最會做交易的,沒有之一”“滇巧家林業碳匯這段時間可能會漲得比較快?!?/div>
在調查中,貝殼財經記者采訪了五位投資人,他們的經歷頗為相似,均是通過范果果以70-90元/噸的價格購買“滇巧家林碳C1”。此后,“甘肅碳交”休市,宣稱為“甘肅碳交”的客服要求以40元/噸回購。目前,多位投資者聯系“甘肅碳交”,客服以“資金凍結”為由,讓投資者耐心等待,至于還需多長時間,客服表示無法預判。
貝殼財經記者在“甘肅碳交”官網搜索看到三則休市公告,其中2024年1月5日稱,由于今日出現重大網絡通訊故障,決定即日起休市。2024年4月22日和4月24日,先后發布休市公告,稱因系統維護將緊急排查并修復系統問題,并承諾在系統故障排除后,盡快恢復出入金服務。
投資拉鋸戰:碳匯產品開發成謎
“從去年4月22日開始,整個平臺都處于休市的狀態,不能買賣,如果答應‘甘肅碳交’40元/噸回購的話,他們就會從后臺系統里把你這個數據給剔除掉?!币晃煌顿Y人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投資陷入拉鋸,人們也開始質疑“滇巧家林碳C1”是否存在。
根據“滇巧家林碳C1”的產品介紹,項目產品掛牌方為金詠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掛牌產品為云南省巧家縣人民政府所屬的林業資源開發項目下的碳匯產品,項目地點在巧家縣轄區。
有投資者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范果果在宣傳“滇巧家林碳C1”產品時稱該產品是
ccer(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產品中“C1”就是CCER的首字母。
事實上,CCER項目會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及信息平臺中公示,并且
北京綠色交易所是目前唯一的CCER交易機構。貝殼財經記者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及信息平臺中查詢,未搜索到“滇巧家林碳C1”項目。
5月15日-5月20日,貝殼財經記者多次致電巧家縣林業局,工作人員表示未聽說過“滇巧家林碳C1”,對于這一產品上市也不清楚。其中一位工作人員稱,轄區內目前沒有碳匯產品,較早之前金詠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有過聯系,項目準備一段時間后沒有進行,平時與這一公司也沒有聯系。
這一產品為何會被低價回購,底色如何以及何時才能開始交易?為了解開這些謎團,貝殼財經記者撥打了金詠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官網電話,以及投資人提供的范果果董事長洪秋陽聯系方式,截至發稿時均無法取得聯系。
此后,貝殼財經記者多次致電“甘肅碳交”,工作人員均拒絕就相關問題做出回應。
天眼查顯示,甘肅省碳
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500萬元,甘肅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1%,蘭州環境能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持股49%。目前,主營業務為碳抵消產品補償交易、碳排放權配額交易、排污權交易。
根據“甘肅碳交”公告粗略統計,“甘肅碳交”此前上架的吉輝南林轉01、吉輝南農碳04、晉安泰廢熱05、滇巧家林碳C1、冀元氏林碳、蘭中研光伏07、白銀珠光伏08均處于關停交易狀態?!案拭C碳交”公告了部分碳匯的結算辦法,其中,冀元氏林碳產品、吉輝南農碳04按2024年4月22日收盤價進行結算。
全國有9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所,要提防假借碳交易名號的騙局
碳匯產品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生態系統管理等措施吸收和儲存大氣中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濃度的生態系統服務產品。
根據“甘肅碳交”“關于滇巧家林碳C1上市公告”,其在項目規模方面宣稱主要為巧家縣所轄森林資源,共計120萬畝林地,預計每年可產生碳匯72萬噸,此次掛牌20萬噸。至于交收方式,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林業碳匯每五年為一個開發周期,此次掛牌的20萬噸為20年的份額,分四次與投資者交收,每次5萬噸。
這一公告也進行了風險提示,全部交收完畢需約15年,時間久,不確定因素較多,投資須謹慎。
近年來,隨著“雙碳”目標推進,碳匯產品成為小眾投資熱點。
2024年全國
碳市場碳價兩度破百。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2022年度)綜合價格收盤價在50元/噸—82元/噸之間波動;在第三個履約周期(2023、2024年度),收盤價突破百元后,回落后再次破百,較全國碳市場啟動時48元/噸的價格上漲一倍多。全國碳市場碳價的上漲不僅為
碳減排提供了清晰的價格信號,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碳市場中來。
不過,碳市場與股市相比,更多地受到政策和市場機制的影響,而不是單純的投機行為。
目前,全國有9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所,分別為北京綠色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7.890, -0.06, -0.75%)能源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
深圳碳排放交易所、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它們大部分都允許個人參與。個人投資者可以在上述碳排放權交易所開設交易賬戶,通過購買地方碳市場的配額來進行投資。
“就碳匯產品而言,一個沒有在任何減排機制下核證過的項目,掛牌交易本身就不符合交易所的規則,甚至可以說是個騙局?!币晃粡氖铝謽I碳匯研究的業內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合規的地方碳匯產品須具備林業部門發布的地方性開發
方法學,明確的交易、流轉、注銷等全流程管理規定,形成可備案、可管理的碳匯項目。
此外,業內人士提醒,碳資產因為是一種新興的投資產品,大部分人不知道其來龍去脈,所以有一些不法分子借著碳交易的名號從事非法活動。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前一定要從多個渠道進行了解,避免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尤其是CCER,目前普通群眾不能直接購買CCER,只有法人才能開戶和購買,且目前唯一合法交易的機構為北京綠色交易所。
對于涉嫌欺詐的機構,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星律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投資者可以提起民事訴訟維權,請求返還投資本金。從行政層面來說,若該碳匯項目未經國家備案或存在其他違法情形,投資人可以去相應行政主管部門投訴并要求查處。(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鵬、劉耘 張成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