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千噸垃圾從“廢物”變“綠電”,日處理規模達40萬噸的凈水廠裝上“智慧水務大腦”,光伏制造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日前,第一財經記者參加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
節能集團聯合舉辦的“走進新國企·中國節能綠色工廠”活動,探尋綠色生產、綠色智造、綠色創新的全周期綠色管理方式在推進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實踐。
“十四五”以來,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明顯加快,成為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202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主要資源產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約12%,全國焚燒處理生活垃圾2.68億噸,比“十三五”末增長83.6%。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周海兵日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重點領域綠色化水平持續提升。“十五五”是我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攻堅時期,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垃圾變廢為綠能
步入中節能(肥西)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廠區,空氣中沒有刺鼻難聞的氣味,這與人們傳統印象中垃圾處理廠“臟亂差”截然不同。每日,這里都上演著“變廢為綠能”的綠色低碳大戲。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生活垃圾產量呈現爆發式增長,許多城市正面臨“垃圾圍城”的環境危機。找到一條科學、高效、環保的垃圾處理之路,已成為眾多城市亟待攻克的
難題。
中節能環境肥西公司提供了一套解決思路。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中心控制室里,大屏幕上正實時跳動著焚燒爐溫度、煙氣排放指標等多項關鍵運行參數,全景展示著整個項目的運行狀態。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生活垃圾經垃圾清運車運抵廠區后,先會經過專用
運輸通道停靠至指定卸料門,再通過全封閉運行的垃圾吊抓斗系統,將發酵后的生活垃圾精準送入焚燒爐。此時,高溫焚燒產生的熱能會轉化為蒸汽,從而驅動汽輪機發電,最終這些通過垃圾焚燒產生的清潔電能,會順利并入電網。原本污染環境的垃圾就這樣轉化為清潔電能,真正實現了從“廢物”到“綠電”的直接轉化。
與此同時,中節能環境肥西公司構建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也格外引人注意。這里每天處理2000噸生活垃圾,每年可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約26萬噸,相當于節約標煤9.6萬噸。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底,中節能環境肥西公司累計消納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超410萬噸,實現上網電量13.4億度,不僅解決了合肥市肥西縣及合肥西部區域“垃圾圍城”難題,更通過“以廢代煤”替代了傳統化石能源發電,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強度。
除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外,園區內還配套建設了爐渣綜合處理利用項目、餐廚廚余項目、污泥干化項目,固廢處理總規模可達3900噸。
科技賦能污水處理
在合肥胡大郢體育公園,草木蔥郁、綠樹成蔭。在公園之下,藏著一座日處理量10萬噸的全地埋式污水廠——胡大郢凈水廠。這種地下兩層的立體布局,相比傳統污水處理廠節約了近67%的土地資源,為城市發展釋放出寶貴的空間紅利。
全地埋設計不僅將污水處理構筑物全部隱藏于地下,更通過密閉空間對設備噪聲進行收集處理,對臭氣實施100%集中凈化,徹底打破了“污水處理廠=臟臭源”的固有認知。
走進日處理規模達40萬噸的合肥小倉房凈水廠,仿佛置身于一個“智慧水務大腦”。廠區部署的人工智能水務系統,將數據監控平臺、曝氣智能控制、回流智能調控等核心模塊編織成一張覆蓋“工藝全流程、監測全斷面、參數全維度”的智能化網絡。
第一財經記者看到,在線預警算法如同24小時值守的“環保哨兵”,精準識別水質超標、數據異常等情況,實現從預警提醒到運維存檔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極大提升了水廠的應急處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智能巡檢系統則像不知疲倦的“技術專家”,通過自動化分析將工藝調控精度提升30%以上,大幅減少人工干預的需求,為污水處理行業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技術范本。
廠區里,1.8兆瓦光伏電站源源不斷釋放出綠色動能。每年200萬度的清潔
電力不僅滿足廠區綠色用電需求,更以“污水廠+光伏”的創新模式,將污水處理設施向“碳
減排樞紐”升級。這種“資源循環+綠色低碳”的路徑,使廠區每年的
碳減排效果相當于種植冷杉樹11萬棵,成為污水處理行業向“雙碳”目標沖刺的標桿案例。
技術革新推動產業升級
作為光伏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制造企業,中節能太陽能鎮江公司把技術革新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低碳環保的核心動能。
光伏行業是一個技術更新換代非常迅速的行業,平均1~3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技術迭代。中節能太陽能鎮江公司董事長李菁楠告訴第一財經,在競爭激烈的光伏行業中,公司以綠色創新發展戰略,持續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大力開展自主研發,不斷推動工藝技術提檔升級。
其中,創新應用熱應力原理的切割工藝就是其中一項極具代表性的突破,它在給硅片兩端開槽、中間加熱的同時采用高精度微霧噴嘴尾隨霧化冷卻,使電池片/硅片形成自然開裂。
“運用這項工藝,公司每年可節省用電101.8萬度,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80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設備更新換代方面,公司引入高效節能裝備,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釋放綠色潛能。通過先進設備的升級換代,每年可節省用電量514.6萬度,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35噸,可從源頭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與此同時,該公司還積極探索“光伏建設+節約用能”模式,打造了園區全屋面光伏分布式集中并網微電網系統,廠區裝機容量約為11.7兆瓦,每年提供綠色電力約為1254.6萬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541.9噸。
除了通過技術革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低碳環保外,公司還著力構建循環低碳的生產管控體系,將綠色理念全面融入全產業鏈。
公司打造的“5G+光伏智造智維協同創新云平臺”,已成為推動綠色制造的重要引擎。這一平臺將5G通信技術與光伏深度融合,創新性地從供能、用能、輔助、產品、交易五大維度實現全方位節能降碳,構建了涵蓋能源精細化管理、碳排放監測評估、智能裝備應用、技術智能化改造與智能運維等多樣化應用場景。
目前,該平臺已接入電站144家,連接主設備6.8萬臺,累計監測關鍵指標高達156.8萬項,聯網數據量突破103.9億條,展現出強大的綠色效能。此外,平臺在實際運行中取得顯著的節能降碳成效,減少電量損失15萬度,累計監測發電量474.2億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426萬噸,等效植樹73.5億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907.8萬噸。這一系列亮眼數據,充分彰顯了平臺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強化碳減排能力方面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