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與溫度計上的數值一同攀升的還有城市電網負荷。用電高峰時段,一只“看不見的手”出手了——虛擬電廠在AI大腦的指令下,以數據為“燃料”,用電主體成了“發電機組”,在物聯網織就的“機房”里發出綠電,為上海電網“削峰填谷”。
這正是人工智能時代核心話題“算電共生”的生動案例。AI將怎樣為綠色低碳發展“插上翅膀”?驅動未來的“算力”與支撐發展的“
電力”又該如何實現和諧共生?本屆大會上,展覽展示與專業
論壇上都有不少新探索和新思索。
未來能源將從“資源依賴”轉向“技術依賴”
在今天舉辦的“AI與綠色低碳協同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
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提出,世界經濟正從對化石能源的“資源依賴型”,全面轉向對清潔能源與核心技術的“技術依賴型”。“人工智能的崛起為這場深刻的能源轉型注入了一個全新的、強有力的變量。”他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
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未來能源呈現綠色低碳化和數字智能化兩大發展趨勢,以AI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正在賦能和推動能源的綠色低碳化轉型。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高獎項“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TOP10中,便有一個來自能源領域——國家電網“‘AI+光明大模型’打造超大城市智慧能源管理大師”項目。在其支撐下,上海已建成全國規模最大、接入資源最豐富、
市場模式最多的城市級虛擬電廠,累計經濟效益超80億元,年均減碳量達51萬噸。
施耐德電氣展臺展出了其上海普陀工廠通過廣泛部署AI技術解決方案,將人均生產效率提高82%的案例,這一工廠去年被評為“端到端燈塔工廠”;另一家位于長三角地區的“可持續燈塔”工廠,無錫工廠則以AI驅動生態設計、開發閉環碳跟蹤平臺、以機器學習模型提升能效,最終實現范圍一和范圍二減碳90%。
施耐德電氣全球高級副總裁、首席人工智能官菲利普·蘭巴赫說:“從供給側到需求側,AI技術大規模應用可推動新能源的接入,更能大幅提升工業制造、樓宇建筑、交通
運輸、數據中心等關鍵領域的效率和能效。”
同時,賀克斌也提醒,AI既是實現精細化
碳管理的關鍵工具,也是能源系統的新增巨大負荷。為應對這一挑戰,建立起可靠、透明的
碳足跡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式應用,其指數級增長的算力需求正帶來前所未有的能源消耗,如何在產業發展的同時高效利用能源?專家們在“AI與綠色低碳協同發展”論壇上也提出了一些可嘗試路徑。
面對風、光等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與間歇性,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葛群提出可采用鋅鐵液流電池技術。“這種長時可靠的儲能技術,不僅能為算力中心提供堅實綠色電力保障,也能使算力中心從單純的能源消費者,轉變為可參與電網調度的智慧能源參與者,構筑‘以能補算’戰略模式。”他說。
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棟明則提出,目前,通用大模型在垂直領域出現的巨大能源浪費
問題,可以通過構建面向特定行業的高質量、高相關性專業語料庫,訓練出更小、更精、更高效的領域模型,從源頭上實現算力的集約化使用。
中國電信也現場展示了通過大規模部署液冷等前沿技術,將數據中心的電源使用效率值降至新低,并自研AI節能系統,實現“用AI管理AI”的智能閉環,讓人工智能由能源的巨大需求方,轉變為優化自身能耗的強大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