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北半球 "水深火熱" 背后:全球氣候環流正在 "失控"

2025-8-11 14:08 來源: 紅星新聞 |作者: 鄧紓怡

這個夏天,中國長江中下游多地連續刷新高溫紀錄,華南、華北卻暴雨頻頻。

放眼北半球,多地在這個夏天也陷入“水深火熱”的極端天氣之中——在東北亞,日韓遭遇罕見高溫;在歐洲,熱浪卷土重來,法國、意大利等地氣溫高達40℃;在北美,熱浪烘烤著大部分地區,龍卷風席卷中西部,洪水橫穿得克薩斯州,華盛頓特區暴雨引發內澇。然而,赤道附近的東南亞地區卻氣候“宜人”。

為何今年北半球天氣情況有一種被“全盤打亂”的感覺?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聯系?是什么力量在背后“做局”?

為此,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中外氣候科學家,試圖揭開這場席卷北半球的極端天氣亂局背后的秘密。

中國“南澇北也澇,中間熱到爆”:

強大的副熱帶高壓是直接推手

近期,中國的天氣格局呈現出奇特的“兩頭濕、中間干”的局面。8月4日,川渝地區包攬了當日全國高溫榜前十,且上榜的觀測站都超過了42℃。

5日,深圳發布了繼2018年臺風“山竹”后的首個全市暴雨紅色預警,北京密云今年以來的累計降雨量則接近常年同期的兩倍。

據悉,這一現象背后是異常強大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研究員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夏季影響我國最重要的天氣系統就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今年的‘副高’持續時間更久,且位置相較往年更加偏北。”

魏科解釋說,當一個強大的高壓系統控制某區域時,會抑制對流,導致晴朗少云、高溫干旱。今年的川渝、長江中下游等中部地帶,正好處在被“副高”主體控制的核心區,熱量聚集難以散發,造成持續性的極端高溫。

在強大的“副高”南北兩側,則是水汽充沛的降雨帶。魏科指出:“副高的北側是我國夏季的主雨帶,所以華北等地降水偏多。而副高的南側,來自于低緯度的暖濕氣流比較充沛,臺風活動多,給華南帶來了強降水。”這便形成了“南北兩邊有降水,中間是高溫干旱”的格局。

“往年8月初也是長江流域非常熱的時候,”魏科補充說,但今年的異常之處在于,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特別長,并且副高的位置更靠北,這讓公眾的感受與以往不同。

這并非孤例。美國氣候科學家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北美和歐洲,同樣是穩定滯留的“高壓脊”或“熱穹頂”在作祟,它們將一些地區鎖定在晴熱干旱中,又在另一些地區引發了極端潮濕和洪水。

一個環全球波型已形成:

急流緩慢移動造成“停滯”天氣更加頻繁

將視野擴展到全球,科學家們發現,各地的極端天氣并非毫無關聯。

美國氣候中心組織氣候科學家、曾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任職的扎卡里·拉貝博士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指出了一個更宏觀的圖景。

“從更宏觀的尺度來看,一個環全球波型已經形成。”拉貝表示,“在氣候科學中,這指的是由急流(Jet Stream)的走向引導、相互關聯且高度持續的高壓區和低壓區。這種大尺度環流型滯留在相同區域,導致了局地性極強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據了解,急流指位于對流層上層或平流層中、風速顯著高于周圍區域的高速氣流帶。

除了前述的東亞地區,今年在北美,一個穩定的“百慕大高壓”將墨西哥灣的潮濕空氣泵入美國東部和南部,導致了罕見的洪水;而在美國西部,不同的環流模式帶來了高溫和山火。

美國大學環境科學系的斯蒂芬·麥卡沃伊教授也提到了相似的機制,即副熱帶急流變得愈發“蜿蜒”,導致熱帶空氣北上或極地冷氣南下。

歐洲也有類似情況出現。8月5日報道稱,一個主導性的“熱穹頂”本周重返歐洲。

“急流位置的緩慢移動——它有助于引導北半球的氣溫分布和極端天氣事件——促成了這些持續性的大氣動態,這與亞洲正在發生的情況類似。”拉貝總結道,“有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正在使這些夏季的‘停滯’天氣型變得更加頻繁。”

深層追因:

北極與熱帶溫差減小,讓急流“慢”下來?

美國伍德韋爾氣候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詹妮弗·弗朗西斯博士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援引了她長期研究的“北極放大效應”假說。

“(當前東亞的情況)符合這個假說。”弗朗西斯表示,“近幾十年來,北極的升溫速度遠超其他地區,減小了極地與熱帶的溫差……急流因此減速并向北移動,導致推動天氣系統前進的引導氣流減弱,并且變得更加‘蜿蜒’。”她進一步解釋,減弱的急流使得天氣系統更容易“停滯不前”,從而導致持續的高溫、干旱或強降雨。

這種效應具有自我強化的特點。弗朗西斯指出:“干燥的土壤升溫更快,從而加熱其上方的空氣,并加強‘熱穹頂’。同時,由于海洋變暖導致蒸發加劇,如今大氣中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任何來臨的風暴都可以利用這些水汽,并以更強降雨的形式傾瀉而下。”

“新的研究還表明,急流正更頻繁地分裂成兩支。一支沿著北極海岸,另一支貫穿大陸中部。這使得位于兩支急流之間的天氣系統因缺乏風的推動而停滯不前,導致持續的高溫、干旱和降雨。具體出現哪種情況則取決于地區所在的位置。”她補充說。

對此假說,魏科表達出嚴謹的認同和審慎態度。他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北極的放大效應確實會讓中緯度的西風沒有那么強,擾動會增多,原理上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同時強調,將某一年、某一次特定的天氣事件直接歸因于某個長期的氣候趨勢和現象,需要非常嚴謹的深入研究。

更持久熱浪、更頻繁強降雨……

未來氣候趨勢已然確立

盡管對單次事件的直接歸因需保持科學的嚴謹,但受訪專家和多份報告普遍認為,在全球持續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劇烈。

“所有跡象都表明,未來的夏季將帶來更熱、更持久的熱浪,更廣泛的干旱,更多的野火,以及更頻繁的強降雨事件。”弗朗西斯警告說。

世界氣象組織(WMO)6月報告稱,亞洲的升溫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可能導致極端天氣更加頻繁。

魏科引用數據稱,全球溫度每升高1℃,極端暴雨的頻率大約會增加7%。“目前全球變暖的幅度(注:比工業化前水平)已非常接近1.5℃,這意味著極端降水的強度比過去增加了至少10%,這個趨勢基本上是確立的。”

關于中國的天氣,魏科指出了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跡象:“如果副熱帶高壓的強度持續偏強,并且位置更加靠北,那就意味著我國長江流域和中部地區(包括四川盆地)可能未來會變得更高溫干旱,而北部地區的暴雨可能會更多。”

關于今年開始的厄爾尼諾現象,多位專家向紅星新聞確認,目前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處于中性階段,因此并非今年夏季極端天氣的主要驅動因素。

拉貝提到,北太平洋大范圍遠高于平均水平的海洋溫度,可能助長了東亞的極端高溫。魏科則表示,公眾較少了解的“大氣河”因素,即大氣中狹長的水汽輸送帶,與今年中國發生的幾次強降水過程相關,但仍需后期深入分析確認。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