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
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
政策工具,也是汽車業加速轉型的重要支點。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
碳市場……推動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內生動力,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重要支撐。”8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對此,行業人士認為,“雙碳”目標落地也是汽車行業肩負的重要使命,汽車業為
減排降碳所作的貢獻,也可以借助碳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體現。
主旨清晰目標明確
《意見》指出,到2027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2030年建成“雙市場”(配額市場與自愿減排市場)協同的碳定價機制。
“這一規劃為碳市場的長期發展錨定了清晰的方向。”有關專家認為,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從發電行業逐步擴展至汽車、
鋼鐵等相關行業。這一擴容意義深遠,標志著碳市場從“試點探索”轉入“全面建設”階段。汽車行業納入碳市場,既可以促使汽車企業積極尋求
節能減排之道,如優化生產工藝、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也可以通過新能源汽車等產品體現減排降碳。
《意見》為汽車行業所帶來的政策利好,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汽車供應鏈。對于汽車供應鏈低碳轉型而言,將帶來進程加速、以及降本路徑更清晰的成效。從現實看,汽車供應鏈上游材料成本可實現進一步優化。在汽車生產中,鋼鐵、鋁等基礎材料占據了原材料成本的50%以上,是成本構成的關鍵部分。隨著這些行業被納入碳市場,也將進一步倒逼相關企業通過技術改造采用低碳工藝,不僅降低了自身的碳排放,還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提供了更低碳的原材料選擇。
同時,為實現減排目標,有的鋼鐵企業還加大了對廢鋼的采購和使用,同時不斷改進電爐煉鋼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對于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而言,獲得低碳原材料不僅有助于滿足車企對環保的要求,還能在長期內降低采購成本。隨著碳市場的不斷完善,低碳原材料的價格優勢將逐漸顯現,那些積極采用低碳工藝的供應商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而且,在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大背景下,車企及供應鏈企業擁有了更多的
碳資產管理手段,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成為其中的關鍵一環。企業通過實施節能改造、應用新能源技術等措施,能夠減少自身的碳排放,并將這些減排量進行量化,申請成為CCER。而這些CCER可以在碳市場上進行交易,為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當企業的碳排放配額不足時,可以使用CCER進行抵消,避免因購買高價配額而增加成本;而當企業的減排量較多,擁有富余的CCER時,則可以將其出售給其他有需求的企業,實現碳資產的變現。
驅動升級的新動力
具有顯著
節能減排效益的新能源汽車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發展空間,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逐步完善,傳統燃油車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碳排放成本壓力。這一壓力促使車企加快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轉型,以降低碳排放,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
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車,在碳排放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有研究顯示,純電動車的生命周期
碳足跡較傳統燃油車低37.8%。這主要是因為純電動車在使用階段不產生尾氣排放,其碳排放主要集中在
電力生產和車輛制造環節。而隨著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生產中的比例不斷提高,純電動車的碳排放還將進一步降低。
隨著
碳配額的逐步收緊,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優勢將更加明顯。在碳市場的約束下,燃油車的碳排放成本將不斷增加,包括購買碳配額的費用以及因碳排放超標而面臨的罰款等。這些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使得燃油車的售價和使用成本上升。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車由于碳排放較低,將免受這些成本的影響,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上具有更大的優勢。
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動力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迭代的加速,以及電機控制系統、自動駕駛技術等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從而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性能和用戶體驗。
在汽車企業的碳市場交易方面,特斯拉此前就曾經通過出售碳積分獲得了高達15.8億美元的收入。特斯拉憑借在電動汽車技術和電池管理系統方面的優勢,生產的車輛碳排放極低,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碳積分。這些碳積分不僅幫助特斯拉滿足了自身的合規需求,還成為了其重要的利潤來源。
在國內,隨著雙積分政策與碳市場的協同發展,車企在碳資產管理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機遇。雙積分政策要求車企在生產燃油車的同時,必須達到一定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否則將面臨罰款或限制生產的處罰。而碳市場則為車企提供了一個市場化的平臺,使其可以通過交易碳資產來平衡積分,降低減排成本。一些車企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減少了碳排放,獲得了CCER。這些CCER可以用于抵消雙積分政策下的負積分,或者直接在碳市場上出售,實現了減排成本的市場化分攤。
加速奔赴綠色發展
對于“出海”加速的汽車業而言,實現綠色發展不僅是國內市場的需要,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的需要。
如今,在全球汽車市場,綠色標準越來越成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門檻。歐盟《新電池法》的實施,對電池的碳足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從電池碳足跡需可追溯,到2027年要達到相關碳足跡的限值要求。由此對我國汽車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推動了國內碳市場在供應鏈綠色
認證的發展。
為了滿足國際合規要求,國內碳市場促使電池、材料等上游企業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核算體系。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進行精確計量和管理,企業能夠更好地掌握自身的碳排放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減排措施,降低碳足跡。
在電池行業,一些企業通過建立綠色供應鏈,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到產品回收,全過程進行碳排放管理。同時,還采用可再生能源進行生產,使用低碳原材料,并優化生產流程,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此外,企業還加強了對廢舊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減少了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國內的一些車企,如今都在積極響應綠色供應鏈建設的號召,通過構建全產業鏈碳公示平臺,實現了對供應鏈各環節碳排放的透明化管理。這些平臺不僅記錄了企業自身的碳排放數據,還涵蓋了供應商的碳排放信息,使得消費者和合作伙伴能夠清晰地了解企業在綠色供應鏈建設方面的努力和成果。通過這種方式,車企提升了出口車型的綠色溢價能力,增強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能夠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
有行業人士指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加速建設,不僅為汽車業帶來成本優化與技術創新利好,更通過市場化機制重構產業競爭邏輯,即從依賴規模與成本優勢,轉向低碳技術、綠色品牌與全球合規能力的綜合比拼。隨著碳市場覆蓋范圍擴大至汽車等領域,汽車業將有望從“
碳減排跟隨者”轉變為“碳中和引領者”,在綠色轉型浪潮中重塑新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