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上海市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滬環監測〔2025〕133號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
交通委、市農業農村委、市水務局、市數據局、市綠化市容局、市氣象局、市城運中心,各區生態環境局,上海
化工區管委會、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自貿區管委會保稅區管理局,各有關單位:
《上海市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2025年8月26日
(此件主動公開)
上海市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上海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實施意見》和生態環境部《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導向,以更高標準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為目標,以科學客觀權威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宗旨,全面推進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為美麗上海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高質量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
(一)健全大氣環境監測網絡。打造大氣污染陸海傳輸監測預警鏈,完善近海海域傳輸通道立體監測網絡,補強陸域傳輸立體監測能力。密織天地一體大氣污染感知網絡,打造低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實現街鎮和主要道路空氣質量監測評價全覆蓋,探索開展超細顆粒物(PM1)監測。加強臭氧及關鍵前體物精細化管控支撐,升級大氣多功能超級站網全組分監測能力,建設邊界層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站,推進大氣自由基監測組網。提升移動源異常排放識別效率,在主要道路建設機動車排放固定和移動監測網絡,完善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遠程在線監測網絡。(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相關管委會)
(二)完善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強化易反復水體汛期和面源污染捕捉能力,實現自動站、小微站和無人機融合組網,完善重點入河入海排污口監測網絡。提高水源地安全預警水平,建設長江口預警浮標站,提升黃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質有機物、重金屬預警監測能力,構建應急(臨時)取水口自動監測網絡。提升水生態監測評估支撐能力,構建覆蓋全市多級河網、融合eDNA及AI圖像識別等新技術的水生態監測網絡。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保障,提升市區兩級新污染物監測能力,構建覆蓋飲用水水源地、重點行業企業、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新污染物監測網絡。(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區)
(三)拓展生態質量監測網絡。推進國家、市、區三級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建設,高水平建設長江河口濕地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打造全國首個跨區域一站多點淀山湖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建設上海植物園、海灣森林公園等一批市級綜合觀測站,各區新建一批特色觀測站。建立超大城市生態質量監測評價體系,科學布設生態質量監測樣地,實現重要生態功能區、典型生態系統、重要生態空間全覆蓋。提升生態質量評估水平和生態破壞
問題發現能力,構建衛星為主、無人機協同、巡護車輔助的多元立體遙感監測體系。(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
(四)夯實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強化溫室氣體演變趨勢精細化評估支撐,優化現有二氧化碳高精度監測網絡,補全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高精度在線監測網絡。強化碳源
碳匯監測,構建覆蓋火電、
鋼鐵、
石化等重點行業的碳源監測網絡,推動碳匯監測數據在碳通量評估中的業務化應用。提升碳污協同監測評估效能,構建城市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高精度反演系統,動態更新城市、區域碳污融合排放清單。(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
(五)健全輻射環境監測網絡。提高輻射環境預警監測水平,增設青浦空氣放射性監測站,新建陳行水庫和東風西沙水源地水體放射性監測站,開展海洋放射性水平在線監測,建立海洋生物中氚和碳-14分析能力。強化重點輻射源周邊實時監控,升級城市放射性廢物庫輻射在線監測系統,推進I類放射源和I類射線裝置應用場所周圍輻射水平監測系統建設。(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
二、高水平推進產管用全過程數智化轉型
(六)全面實現“產數”自動化。加快推進自動監測網絡改造,推進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點及儀器設備國產化更新改造,完成聲環境功能區自動監測實時聯網改造,實現診斷維護、質控校準和數據審核智能化。全面推進監測“采-送-測”自動化,加快推動衛星遙感、無人機組網、塔機視聯等技術在工地揚塵、泵站放江、面源污染、藍藻水華、海洋垃圾管理等領域和污染溯源、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應用。加速實驗室數智化轉型,推動“黑燈實驗室”建設,推廣樣品自動預處理、AI圖像識別等技術應用。(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
(七)統籌推進“管數”數字化。構建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依托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臺,加快實現生態環境、氣象、規劃資源、綠化市容、農業農村、水務、交通等部門數據共建共享,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治理。深度挖掘監測數據應用價值,加大算力資源供給,運用大模型、大數據分析、計算機視覺等技術,建設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智能分析系統,構建行業大模型應用知識庫,實現以自然語言交互為基礎的知識咨詢、數據分析和報告生成等功能。(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市數據局、市城運中心、市規劃資源局、市綠化市容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水務局、市交通委)
(八)著力提升重點領域“用數”智慧化。深化大氣污染智能預報預警應用,開發全自主國產化空氣質量預報大模型,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提升水環境污染精準溯源能力,強化水質熒光指紋技術深度應用,加強重點流域水質異常情況溯源。推進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利用深度學習賦能物種數字畫像,實現生物多樣性智能識別與分析診斷。拓展污染排放智能監控能力,開發固定污染源排放和機動車檢驗異常數據分析大模型,高效支撐監測、監管、執法“三監聯動”。構建環境應急智慧響應場景,打造全市一體調度的應急監測系統,高水平支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創新監測質量智能監管,建立社會監測機構全過程監測活動多元信息算法,強化異常情況主動識別能力。(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
(九)持續完善數智化轉型規范化建設。健全“產數”感知規范,推進先進技術與現有標準體系的銜接,制定監測技術業務化應用規范。完善“管數”治理制度,構建全鏈條數據治理體系,完善跨部門、跨區域數據交換共享機制。構建“用數”模型規則,規范重點領域應用場景通用算法接口,制定外部數據與監測數據的融合應用流程。(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
三、高標準推動全流程閉環監管
(十)持續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優化質量管理制度,完善手工和自動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自動監測智能化質控水平,提升手工監測質控標準化水準。統一生態環境監測標志標識、監測報告和原始記錄等技術要求,制定固定源
碳排放監測等新興領域質量管理技術規范。完善質量控制手段,推進自動監測質控智能化改造,推進現場監測質控的“直聯直采”,提升防范人為干擾的技術保障能力。提高質量管理效能,提升質量巡查、業務培訓、考核評價等質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強化質量問題的預警和發現能力。(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
(十一)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健全聯動機制,完善長三角區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推動跨區域聯動懲戒。加強源頭管控,推動國市控自動站、排污單位在線監測站房及排污口等關鍵位置安裝電子圍欄、視頻監控設施,防范不當干預風險。加大懲戒力度,建立弄虛作假違法違規監測行為有獎舉報等監督制度,強化信用評價結果應用,加大違法行為查處和典型案例曝光力度。(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
四、高效能強化全社會協同治理
(十二)推動監測系統協同發展。強化市級監測部門統籌協調,優化生態環境監測資源和力量配置,組織協調有關單位和社會監測機構協同加強監測服務供給,強化網絡、技術、數據、質控和培訓中心的示范作用,健全監測與監管、執法的高質量聯動機制。打造區域特色監測能力,浦東新區打造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崇明區建成與世界級生態島相匹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金山區、奉賢區加強環杭州灣石化化工特征污染物、臭氧及關鍵前體物監測能力,松江區、青浦區強化大氣環境立體監測和跨界水體共保聯治監測能力,寶山區、閔行區、嘉定區加強制造業污染監控能力;中心城區聚焦噪聲、油煙等建設各具特色的監測站。(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
(十三)引導企業發揮積極作用。鼓勵企業加強高新監測裝備自主研發,重點推動現場直讀監測儀器小型化、集成化技術攻關,提高便攜式監測儀器精度,優先在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執法監測、應急監測中使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生態環境監測裝備和關鍵零部件。夯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加速推動存在數據質量風險的監測儀器設備替換,完善視頻監控安裝與組網,提升視頻監控與自行監測、生產狀況、污染治理設施、用水用電用能等數據協同管控水平。(責任部門:各區)
(十四)加強社會監測資源統籌。推進全社會監測能力共建共享共用,積極探索與社會監測機構共同建設智能實驗室,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聯合建設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應用創新基地,實現全市生態環境監測“一盤棋”。加大社會監測機構引導扶持,引導中小型監測機構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推動各類監測機構建設全國一流企業,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監測活動,共創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
市生態環境局加強統籌協調,會同相關部門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各區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不斷提升監測監管水平。強化市區協同,完善部門協作。強化監測隊伍建設,實施監測人才培養工程。深化科研創新,研究設立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科技專項,圍繞污染預警溯源、多源數據融合、人工智能應用、關鍵技術裝備研發等重點布局科技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