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揭曉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成績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1.5萬億元,同比增長5.2%。這一數字不僅高于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還蘊含著一場深刻的增長方式變革。中國經濟已不再是簡單地拼速度,而是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齊頭并進。在這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綠色動力”正重塑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新發展理念,“綠色”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此后,中國揭開了綠色轉型的序幕,實現了從理念到行動的跨越。
2020年,中國向世界鄭重宣布“雙碳”目標: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今年9月24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再次承諾:將在2035年實現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到10%,并力爭做得更好。這不是空頭支票,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前三季度數據顯示,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非化石能源占比穩步提升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占比已達35.3%,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如今,全國每3度電中就有1度綠電,中國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曾經,輿論中有“綠色環保將增加成本,拖累經濟發展”的論調。而今,中國經濟用客觀數據有力回擊了這一謬誤。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接近四分之一。新能源汽車、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充電樁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7%、46.9%和22.2%。這些數據證明,中國經濟中的“綠色紅利”正在持續釋放。憑借戰略定力和主動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理念實現了從“談綠色變”到“以綠為伴”的轉變。
放眼全球,當一些西方國家在重大國家
政策上搖擺不定,甚至開歷史“倒車”——從經濟全球化的倡導者轉變為本國優先的奉行者,從氣候變化的倡導者變為退出《巴黎協定》的“逃兵”,中國卻始終保持著戰略連續性。
這種定力創造了可預期的未來,而這正是投資最需要的“確定性”。
對于
市場主體而言,降本增效是永恒的話題。如何降本?猶如開車行船,順風順水自然省油省電。如何增效?把握“綠色紅利”的風口,通過產業綠色化實現綠色溢價,通過綠色產業化,搶占生態變現的先機。
中國制造業規模已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80%是傳統產業。這些產業的綠色化轉型,正釋放出巨大的投資潛力。與此同時,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產供鏈,過去十年推動全球風電、光伏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超過60%和80%。這些成就背后,是無限商機。當下的中國,“綠色紅利”不再是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動力。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有力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進程。而這一過程,必將伴隨著無限商機與發展紅利。投資綠色,就是投資未來;投資中國,就是擁抱機遇。
中國的綠色發展,既關乎環保,又關乎經濟轉型;既關乎國家戰略,又關乎企業發展;既關乎當代,又關乎未來。在這場綠色變革中,中國以實際行動,為世界提供了一條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發展新路。這條路上,既有挑戰,更有機遇;既有責任,更有紅利。對于有遠見的投資者和創新者而言,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