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位居榜首,中國排名第85位
2月25日,《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2015)》綠皮書在京發布。2014年,挪威、瑞士、德國位列全球環境競爭力前三名,中國在全球排名第85位。這是自2014年以來,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
福建師范大學分中心發布的第二部《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綠皮書。
參與此次編著的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茂興說,《綠皮書》根據全球各國環境發展的實際,構建了由1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4個三級指標和60個四級指標組成的全球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了全球133個國家作為評價對象,可為各國完善制定環境經濟
政策、加快綠色經濟轉型和提升環境競爭力提供重要的決策借鑒。
二級指標包括資源環境競爭力、生態環境競爭力、環境承載競爭力、環境管理競爭力和環境協調競爭力。全球資源環境競爭力下設4個三級指標,其中,森林資源指標包括森林和其他林地的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人均森林面積。在森林資源指標的全球排名中,加蓬位列第一,中國排名第47。
在全球生態環境競爭力排名中,德國、委內瑞拉、澳大利亞位居前三位,中國僅列第128名。全球生態環境競爭力評價結果是根據生態環境競爭力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式,對采集到的2014年全球133個國家的相關數據進行的整理和合成。生態環境競爭力評價體系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保障和空氣質量。
從全球生態環境競爭力下屬的三級指標來看,生物多樣性下設受到威脅的魚類種類、受到威脅的哺乳動物種類、受到威脅的植物物種種類、生物多樣性效益指數4個四級指標;生態保障下設陸地保護區占國土面積比重、海洋保護區占領海面積比重2個四級指標;空氣質量下設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室內空氣污染指數、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5個四級指標。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這一指標的全球排名中位居第8,生態保障指標全球排名第57,空氣質量指標全球倒數第一。
此外,全球環境管理競爭力下設3個三級指標,其中生態保護指標包括人工造林面積、生物群落保護力度、漁業資源過度捕撈3個四級指標。在生態保護指標的全球排名中,玻利維亞位列第一,中國排名第4。其中,中國人工造林面積位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