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清華-布魯金斯公共
政策研究中心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財經網在清華大學舉辦“第五屆中國低碳發展
論壇暨新書發布會”,發布《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5~2016)》。
“十二五”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低碳發展迎來深刻變革新階段。這些變革既反映在低碳發展的內容方面,也表現在其所處的環境方面。變革對于中國和世界都有巨大的現實影響和深遠意義。
所謂經濟新常態,突出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上。“十一五”期間,盡管受到始自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總體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五年內GDP年均增速為11.2%。進入“十二五”,中國經濟增速明顯下滑。2011~2014年,四年間GDP年均增速為8%,2015年,預計增速不超過7%。五年期間,年均增速約為7.8%。從“十一五”到“十二五”,年均經濟增速降幅超過30%,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速降幅最大的5年。這一變化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不大可能是短期波動,而更可能是長期趨勢。從宏觀和歷史來看,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階段。
經濟增速的變化對于中國低碳發展有直接影響和長遠意義。在經濟增速下降的同時,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的增速也隨之明顯放緩。“十五”和“十一五”的十年間,中國能源消耗增長了21.4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2.1億噸以上。2012年以來,能耗增速開始大幅下滑。“十二五”時期與之前的十年相比,能源消費年均增長1.39億噸標準煤,增速降幅超過三分之一。與此同時,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增速隨之大幅下降。“十五”和“十一五”期間,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年均增加4.3億噸,而在“十二五”期間,年均增加2.8億噸。2015年,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總量與前一年相比基本持平。這種情形曾經在1981年出現過,此后33年間從未出現。盡管這種暫時的零增長現象并不意味著中國碳排放達到峰值,但即便是短暫的碳排放零增長也值得重視。畢竟,GDP增速(近7%)與碳排放增速嚴重背離的情形在中外歷史上絕少出現。如果碳排放和能耗數據準確,這意味著在過去的一年中能源強度和單位能源碳含量(或稱能源碳密度)的下降幅度之和接近7%。
能源消耗增速下降情況在
電力生產和消費上表現明顯。2000~2014年的14年間,全國發電量年均增加近3000億千瓦時。2015年,發電量僅增加277億千瓦時,不及以往年均增量的十分之一。用電量的增長勢頭明顯減退。
受到用電量增速下滑和清潔能源發電量增加的雙重影響,全國煤炭消費發生了巨大轉折。2000~2013年的13年間,全國煤炭消費量年均增加2.18億噸,年均增長8.8%。2013年煤炭消費量達到峰值,總量超過42.2億噸。2014年則出現了首次下滑,總量減少1.23億噸,降幅為2.9%。2015年以來,煤炭消費量仍然繼續下滑,前11個月消費量為35.3億噸,同比減少1.7億噸,降幅為4.6%。其中,除
化工用煤有一定增長外,電煤消耗、
鋼鐵行業用煤消耗、
建材用煤消耗均出現明顯的下滑。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預計2015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將下降4%左右。并且,2016年發電、鋼鐵、建材等主要耗煤行業煤炭需求都有可能下降。國家能源局公布的能耗數據中,2015年總能耗比上年增加0.9%,其中,煤炭占比下降到64.4%。據此推算,煤炭消費總量下降1.55%。我們判斷,中國煤炭消費總量很有可能在2013年已達到峰值,未來煤炭消費難以顯著高于2013年的水平。這個判斷基于國家宏觀經濟走勢、環境保護行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戰略等因素。
經濟新常態下,未來五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調,從而能源需求總量增速降低。“十三五”規劃中,GDP年均增速確定為6.5%,比之于“十二五”期間的7.8%更減少了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在經濟結構中將加速替代第二產業,中國經濟的能源強度將基本保持持續下降趨勢。
隨著能源革命的開展,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從目前的12%提高到2030年的20%。其中,風能、光伏、水電和核電將會按照近年來的勢頭不斷替代煤電。隨著能源體系電力化的發展,原來依靠燃煤的動力、熱力將被電力所取代,從而減少煤炭需求。按照《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煤炭消費占比將從2015年的64.4%下降到2020年的62%。
煤炭總量控制不僅僅是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環境保護行動的核心內容。在治理以嚴重霧霾為代表的困擾全國的空氣污染過程中,首要的是煤炭總量控制。京津冀魯、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煤炭消費總量將在現有基礎上再削減,也將進一步加大高耗能產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擴大外來電、天然氣及非化石能源供應規模,耗煤項目實現煤炭減量替代。按照《行動計劃》,到2020年,京、津、冀、魯四省市煤炭消費比2012年凈削減1億噸,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的簽署和執行對中國的低碳發展增添了外部壓力。為實現中國政府的承諾,含碳高的煤炭將是首要調控目標。《巴黎協定》規定在本世紀后期,全球經濟實現去碳化,對煤炭生產和消費帶來空前壓力。
能源消耗增速下降,特別是煤炭消費總量達峰,標志著中國低碳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是中國碳排放最終達峰的必經階段。這個特定階段的到來對中國乃至全球的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0年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保持2%~3%的年均增速。然而,2014年,來自燃燒化石燃料和工業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比升幅僅為0.6%。國際能源署則估計2014年全球碳排放總量與2013年相當。目前研究普遍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減緩歸因于中國能耗和碳排放增幅下降,特別是煤炭消費總量下降。全球碳排放增速減緩和盡早達峰是實現《巴黎協定》溫升目標的關鍵。
中國經濟新常態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速下降,而是貫穿整個經濟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十二五”期間,服務業不僅成為第一大產業,而且,首次超越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總和。中國從生產型社會進入服務型社會。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現價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4年,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到48.1%,2015年上半年進一步上升到49.5%。與第二產業相比,服務業能源強度不足其五分之一,因此,產業結構的變革對于經濟的低碳化具有巨大和深刻的影響。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11年末,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體的中國從此進入城市化社會。2011年至2014年城鎮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萬人,不僅帶動了經濟和社會變革,也影響到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耗的改變。一般來說,一個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耗是農村居民的3倍以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深入,全國能源消耗特征正在從生產型能耗逐步轉向消費型能耗。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賦予新的內涵,能源革命和綠色低碳發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上的新型工業化和“制造業2025計劃”成為國家的戰略和政策。“創新、協同、綠色、包容、共享”成為指導“十三五”和未來長期發展的基本理念。從全球來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指引下,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與美國、歐盟、法國、英國、德國、印度、巴西等主要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簽署了雙邊協議,為推動《巴黎協定》的制定和全球氣候治理新體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主動出資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奠定資源基礎,同時推動把
節能降碳技術推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