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率先在全國開展
碳交易的
深圳又傳出新消息:深圳
排放權交易所與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在醞釀推出創新性碳交易產品。據預測,非現貨交易產品有望于年內推出。
此外,在雙方的簽約儀式上,深圳市副市長、深圳碳交易“總設計師”唐杰透露,深圳碳交易履約元年,實際履約配額將比去年預發放給控排企業的配額總量減少8%。唐杰還透露,今年深圳將會把公共
交通納入碳交易。時機成熟時,私家車主也或將為
碳排放埋單。
2014年4月22日上午,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以下簡稱交易所)和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諒解備忘錄及服務協議。雙方將共同探索和開發創新性碳排放權交易產品。
簽約儀式上,雙方并未透露新產品的具體形態。但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明確表示,這次新開發的產品不會涉及期貨,但一定是跳出了現貨交易的創新性碳交易產品。
此番交易所將委托IFC開發兩個新產品,最先面世的可能會是一種延期交付產品。新交易產品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據悉,IFC擁有十余年國際碳交易經驗,其中國碳
市場咨詢服務項目旨在為中國
碳市場可持續發展提供相關產品設計和咨詢。
其項目專家在簽約儀式上強調,希望通過開發新的交易產品,進一步提高碳交易市場的活躍度,從而為控排企業管理碳資產、降低交易風險提供更為準確的價格信息。
交易不活躍、交易價格頻坐“過山車”,的確是中國碳交易各試點城市陸續開創以來的普遍煩惱。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首日成交2萬多噸,成交金額61萬多元,但此后近兩個月都沒有交易;
北京碳市場運行第一個月成交額僅13萬多元;廣東省二級交易市場繼開市首日和次日的720多萬元成交量后一直沒有線上交易,直到3月11日才再度“開張”。
在專家看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前深圳乃至全國的碳市場交易的都是現貨,企業能從中獲得的信息非常有限,無法在
減排或是購買、出售配額之間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選擇,這為企業的
碳管理出了
難題。“所以我們要設計更多的產品,讓相關方獲取更多的信息。”IFC相關項目負責人說。
本次簽約后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將正式成為IFC首個國內碳交易合作伙伴。交易所希望借助IFC的網絡和資源,借鑒國際先進和成熟的交易機制,提高交易所在產品開發、市場推廣和風險控制等領域的能力和水平。
公交系統年內加入碳交易
準備了一年多以后,唐杰在上述簽約中透露,深圳今年要將公共交通納入碳交易,待機制成熟后,私家車也有望納入碳排放管控。由于在世界范圍內未有先例,深圳的嘗試將成為世界碳交易史上的先鋒之舉。
此舉是為了解決工業碳排放接近峰值時,交通碳排放可能快速增長的
問題。據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研究課題組的研究,2010年深圳交通
運輸行業的碳排放占深圳總排放量的27.9%,201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40%,是最大的排放源。
目前,深圳在推廣新能源汽車方面不遺余力。截止到目前,深圳共有新能源汽車6650輛,可能是世界上使用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城市。唐杰透露,未來兩年深圳還將推廣2萬-3萬輛新能源汽車,5年內,50%的燃油大巴將更換為純電動大巴。
在深圳碳交易的制度設定者看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一方面靠財政資金補貼,另一方面,通過碳交易制度,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將可獲得更多的碳排放配額,這相當于變相補貼新能源汽車使用者。
對于私家車,唐杰指出,深圳目前常住人口1100萬,私家車保有量約300萬。應對私家車可能的大幅增長,將其納入碳交易或許是比限牌、搖號等更好的控制方式。一方面,通過
碳配額履約,實現了污染者付費;另一方面,使用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將能通過碳交易降低使用成本。
此外,唐杰還在會上透露,隨著深圳碳交易首年履約期的到來,實際履約配額預計要比預發放配額縮減8%。
這是因為深圳碳交易市場在制度設定上就為履約配額調整留下空間。據了解,深圳碳交易以
碳強度為控制目標。在給定碳強度之后,企業所獲得的配額與其實際的生產增加值相關。也就是說,企業一開始獲得的配額數量是其預測的工業增加值乘以碳強度,但履約期末,則要以該企業實際的工業增加值乘以碳強度,從而得到企業實際可獲得的配額數量。
這一制度設定就是為了避免歐盟碳市場因為經濟疲軟、企業開工不足等原因,導致碳排放量的自然降低,配額由此大量過剩的窘境。
配額過剩的另一個原因是深圳發電結構的改善。唐杰說,過去一年,深圳加大了水電外購和燃氣發電,所以本地碳配額大戶特別是燃煤火電廠由于發電量下降,預分配的配額自然過剩。
唐杰透露,目前
核查機構已大致完成了對控排企業的核查,結果顯示,深圳今年實際履約的配額總量將在去年預發放3300萬噸的基礎上削減8%。由于這8%的配額是直接扣除,所以不會出現在交易市場上,從而也不會稀釋碳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