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我國
碳交易元年,七省市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陸續啟動,利用
市場機制解決環境
問題,推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公眾的關注,企業環境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已經不可避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減談措施都將會引起各利益相關方越來越大的重視。在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指導下,
北京綠色金融協會聯合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深圳排放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源交易所四家碳交易的平臺,共同發起了中國企業碳披露項目,項目每年開展一次,旨在幫助中國企業探索出一套符合政府
減排政策要求,適合企業實際操作的碳披露體系,幫助企業對潛在的碳排放風險和機遇進行評估,加強
碳資產管理能力,創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營業績。
中國企業碳披露的項目面向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有企業,2013年主要針對首批碳交易試點省市的重點排放企業以及國內其他理念先進的大中型企業。該項目通過向企業發放碳披露調查問卷、匯集分析企業
碳管理和碳排放相關信息,最終形成中國企業碳管理和碳披露狀況的年度報告。
項目的開展得到了眾多企業的正面回應,這個項目一共發了450多份調查問卷,其中有20多家企業是主動提交了碳披露。這些問卷覆蓋了制造業、房地產、通信、酒店、金融及
交通運輸等其他行業,碳披露的核心內容是碳排放數據,提交問卷的企業中有六種企業提供了年度碳排放的數據,超過七成的企業提供了年度能源消耗數據,其中5家是碳交易試點企業,7家是非試點企業。值得一提是有3家非試點企業在專業機構指導下主動進行了碳排查,其中一家完成了
第三方核。這些積極回應的企業都是碳披露的先行者,在此我們向他們致以敬意。
現階段民營企業對碳披露的參與意識比較強,正重視外部信息的溝通,而高耗能和高排放企業對碳披露接受的程度很低,缺少碳排放標準。企業內部缺乏碳管理的專業人才和這些因素都有關。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嚴格的碳管理制度,碳排放信息質量有待提高,實在忍無可忍。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碳排放信息能夠反映企業在經濟、環境與社會三方面的行動成效和責任,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因此碳披露的推動和普及更需要多方合作。
從建立碳披露制度改進金融機制,改進融資機制,發揮交易平臺引導作用,推動企業碳資產管理,加強企業能力建設和輿論監督等方面要多管齊下。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全國范圍內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3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需上報六個月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北京、深圳、上海、廣東降低了企業報告碳排放信息的門檻。今年將有更多的機構開展碳排查和碳排放報告工作,因此2014年中國企業碳披露項目的問卷發放的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大。由于各試點省市在每年3月到6月進行的碳核查履約,為了方便企業更準確的填寫調查問卷,本項目將調整至每年7月開始,年度報告將在次年6月全國低碳日期間在地壇
論壇發布。
任何市場的有效運行都離不開規范、透明的信息,因此規范企業碳信息的披露方式和內容成為發展碳交易市場促進低碳發展的重要前提。作為中國第一家
碳市場行業組織,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希望能夠為推動建立公開透明高效的全國碳市場發揮重要作用,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和支持中國企業碳披露項目,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加入到碳披露的行列當中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