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為一些事情去韓國呆了一周,順便找到當年一起在碳圈奮斗的小伙伴們聊了聊,深入了解了韓國碳圈現在的現狀,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想來想去我決定讓這次分享的內容接地氣一點,由于我們聊的都是碳圈的一些八卦或者就是吐槽,所以我這次分享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報告,就是一些韓國碳圈的八卦,就相當于是我們碳圈人聚在一起也會聊一些圈內的八卦一樣。
如果要找一個市場從開市以來穩賺不虧的,那就是韓國的
碳市場了,韓國碳市場配額從2015年1月開始以來到現在就沒有跌過,從7500韓幣一直漲到接近20000韓幣。項目
減排量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價格直逼配額價格。但是總體來說交易量是比較慘淡的,配額總交易量不超50萬噸,減排量也不超100萬噸,總共有交易的天數恐怕不超過50天,活躍度都比不上中國的交易所。但是目前韓國對市場參與者要求非常嚴,只允許控排企業參與交易。至于為什么不讓其他企業參與,韓國政府表示擔心放太多無關的機構進來會抄高碳價!他們吐槽這碳價都這樣了放不放其它企業進來貌似也無所謂吧。其實韓國總體配額加減排量是能夠滿足所有企業履約的,我想很多有富裕的企業惜售就是看著這碳價只漲不跌想等等多賺一點。他們在等下去恐怕要吃虧,根據韓國
碳交易法規定,碳價超過一萬韓幣政府就有權動用7000萬噸的儲備配額,之所以沒動是覺得市場目前還算穩定,要是感覺到履約期到了大批企業買不到
排放權,政府肯定會放水的,到時候碳價只漲不跌的勢頭就該結束了。
韓國基于項目的減排量有兩種產品KCU(Korea Credit Unit)和KOC(Korea Offset Credit)。因為韓國在早期嚴格控制非控排企業進入交易市場。就算是項目減排量想要賣,如果你不是控排企業的話,也是不能拿到交易所交易的,那咨詢公司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額項目豈不是賣不了?別急,韓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就搞了兩個東西KCU和KOC。其實都是基于項目的減排量,只是KCU是指控排企業在控排邊界外實施的減排項目產生的減排量,這個是可以拿到交易所去交易的。KOC就是減排項目產生的減排量,沒有主體的區分,這是不能放交易所交易的,但是可以線下交易。當一般企業通過線下交易轉給控排企業時就可以將KOC轉為KCU了。這個設定總的來說算是有一定效果,但我覺得沒有必要,你只要不要人家開戶不就達到目的了還非要多搞個產品出來真是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
韓國碳圈民營企業的變遷史
我在2007年加入了韓國一個叫ecoeye的公司,正式進入碳圈行業。當時這個公司只是為了開發中國
CDM項目讓我去當翻譯結果不小心成了技術人員。不過中國項目的開發各種坎坷,種種原因,搞了幾年最終只搞成了一個項目。當時韓國碳圈基本就是三個大公司叫eco三巨頭(Ecoeye,Ecofrontier,Ecosian)主要就是3大業務,
CDM項目開發、
碳盤查及培訓、政府課題。后來韓國能做CDM的項目渣渣草草都做完了(你們去翻韓國的CDM項目,好多減排量只有幾百噸的,看著都可憐)再加上CER價格急轉直下,企業經營開始困難,Ecofrontier放棄了碳事業,我們公司在那時賣給了一個集團公司,大量人員流出,去大型企業、政府、自立門戶的都有,我那時也回到了中國。再后來2010年左右韓國開始搞
碳排放目標管理制,碳盤查業務暴增,人才需求也暴增,催生了很多新的小公司專門搞這個,我那時也回了韓國,到我以前同事開的一家公司當了一段時間零時工。但是這個高峰期很快就結束了,大部分控排企業都學會了寫報告(韓國碳盤查主要是填一種叫明細表的東西,系統可以直接處理這些數據,對于統計管理非常方便)到2012年左右基本就沒什么業務了。然后新的公司又大批大批的倒下,ecoeye又被倒賣給了另一家公司。唯一撐著的這些企業活下去的業務基本就是政府課題了,一直到2015年韓國碳市場開市這段時間,韓國碳圈基本很難生存,大都轉行了。2015年開市以后,對于碳交易咨詢方面的需求又逐漸多了起來。2016年又催生了許多小公司,光是上個月,就有我的兩個前輩們自立了門戶,希望這一次的繁榮能夠持續得久一些吧。想想這些公司能堅持過來實在不容易,其實中國的碳圈繁榮周期也差不多,有點差別的是,韓國的咨詢公司單靠政府研究課題就能勉強維持公司,在中國的話估計也早死了,為什么?你懂得!
韓國基于項目的減排量其實叫KOC或者KCU(兩者區別見我上一篇文章),為了八卦得夠流暢我統一叫他們KOC吧。韓國的KOC跟中國的
ccer一樣,也是屬于履約的補充機制,允許企業使用KOC抵消總排放量的10%(關于韓國碳市場基礎數據見我上上上上篇“韓國碳交易
政策解讀”)。KOC的市場數據我在上一篇也說了這里不多說。下面我們看看這個KOC市場有一些什么意想不到的地方。
1. 什么?居然能用工業類溫室氣體!
工業類溫室氣體(簡稱工業氣體)就是指除CO2和CH4以外的其它溫室氣體,工業氣體在CDM初期因為其投資回報好得令人發指一度被各路資本追逐。但是后來存在惡意提高減排量以及這類項目對可持續發展沒啥貢獻等原因逐漸被市場所拋棄,EU-ETS除了極少數地區允許工業氣體用于履約,其它大部分地區都禁止了。中國恨不得連CH4都不要,所以更談不上敢放出其它工業氣體來交易。然而就在旁邊的韓國,居然就用了!而且占了很大比率!根據調查數據,韓國到今年3月底一共簽發了65個項目,總減排量1120萬噸左右。其中N2O 504萬噸、SF6 302萬噸、新能源142萬噸、填埋氣156萬噸、燃料替代14萬噸。工業氣體占了總簽發量的70%以上!簡直不忍直視啊!這要是放中國,光是幾個HFCs和己二酸項目就分分鐘碾壓中國碳市場啊。為此我特地去翻了他們的碳交易法,對于工業氣體,他們本來是不考慮的,但是考慮到市場的穩定,在第一第二交易期,將納入工業氣體。看來韓國的KOC資源真的是少得捉急啦,連工業氣體都放出來交易,中國搞工業氣體開發碳資產的公司也就只有羨慕的份了。
2. 什么?新能源發電項目的減排量不賣?
是的,不賣,為啥?因為韓國的新能源發電配額制(RPS)啊,說起來最近中國也因為發了一個文要搞RPS現在還是熱門話題呢。韓國從2012年已經正式搞RPS了,然后新能源
電力(韓國準確的名稱叫REC,Renewable Electricity Credit, 1個REC等于1Mwh的電力)賣的很貴。多貴呢?下面是今年1月份的REC市場數據。
今年1月份的REC現貨的均價約為11萬韓幣/REC,合人民幣大概600塊左右,而轉化成KOC到碳市場去賣呢,韓國的基準線排放因子基本在0.65tCO2/Mwh左右。所以1個REC可以換0.65的KOC,但是KOC市場才多少錢?極限值也就2萬/KOC啊!算下來1個REC到KOC市場去賣只得1.3萬韓幣,合人民幣才65塊錢,基本是REC市場價的1/10啊!鬼大爺才會把新能源發電用來賣碳。韓國KOC市場本來就各種缺貨,這新能源電力又跑去傍RPS這個大腿去了,難怪韓國的KOC那么少。
有人說既賣REC又賣KOC不就行了嗎?我想說有這想法的同學早點死心,全世界搞RPS的也不止一兩個,就我所知兩者都能用的地方還沒有出現過,其原因就是會重復計算。
所以說中國碳圈的小伙伴要當心了,中國現在也打算搞RPS,搞不好哪天你的CCER就飛走了,趕緊去翻翻你們簽的協議有沒有補救辦法。
這里順手貼兩張韓國RPS相關的表,搞RPS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本來想單獨寫一篇文章的,這里提到就這里簡介一下吧:
下圖是各類新能源電力的折算系數,就是發的電乘以這個系數才是最終的REC.也是為了公平才引入這個系數,中國其實也可以參考。可以看出系數的差別很大,光是光伏系數就從0.7到1.5的都有。最小的是余熱發電,才0.25,最大的是新納入的ESS設備(儲能用的)高達5.5,看來韓國在儲能方向的支持力度很大。
這個圖是韓國每年給電力公司下的新能源電力比例目標,可以看出他們剛開始才2%,到最終2024年才達到10%。中國一上來就9%?你是在逗我?還是我鄉下人沒見過世面?
3. 什么?韓國要開放國外的減排量用于國內履約?中國項目能賣到韓國去?
我以為是我聽錯了,當聽到韓國碳圈小伙伴這樣說的時候。但事實是,韓國政府正在討論這樣的可行性,我第一反應是韓國政府狗急跳墻了,國內沒貨跑國外亂抓;第二反應是,我去趕緊在國內撈一批項目去賣啊!等深入了解后才知道韓國政府這個想法也是理據服的,而我也是撈不到票子的。
首先,韓國的碳交易法里面已經明確提出了可以使用國外等同的減排權如CER,而且還確定了使用比例:不超過總使用的減排量的50%,只是在后面加了一句在第一第二履約期暫不執行。現在提前執行也是說得過去的。另外現在的碳價已經觸發了政府動用7000萬噸儲備配額的條件了,政府可以完全不用開國外的口子,直接再發配額就能滿足市場。但是他們卻在考慮這一招,我覺得,韓國政府可能在下一場很大的棋…..
其次,原來并不是所有的國外項目都可以的啊!必須是韓國企業直接投資的項目產生的減排量才能拿回到韓國用啊,而且更惡心的是只能根據股權比例拿回來使用啊。比如韓國在中國投了一個風電,只占了50%的股份,那么這個項目產生的減排量只有50%才能拿回到韓國用,所以我的第二個念頭就又完全打消了啊。不過我沒記錯的話,韓國的幾大能源集團貌似在中國還是搞了幾個風電場的,合資的,相關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了解。
最后我YY了一下,要是中國最大的千萬噸級的己二酸項目,讓韓國入股1%就能拿10萬噸回去賣,按每噸100賣,就能賣1000萬,就是說除了經營收益外還多得1000萬,在經濟上會不會具有可行性?
文章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與任何機構及其它個人無關。本文來源:老汪愛思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