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歐盟駐華代表團共同舉辦“中歐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研討會,探討中歐雙方正在制定的氣候戰略,為中歐設定通往2050年及更遠未來的低碳發展之路。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為向低碳和氣候適應性經濟體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全球性框架,邀請締約方于2020年前提出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的發展戰略。2018年11月,歐洲委員會發布了歐盟戰略,即到2050年建立繁榮、現代、有競爭力和氣候中性經濟體的長期愿景。 中國和歐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伙伴,在脫碳過程中面臨類似的機遇的同時,也經常面臨類似的挑戰,在設計長期戰略時,雙方可以取長補短互融互進。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在致辭中表示:
歐盟率先發布了到2050年實現零
碳排放的目標和戰略。其戰略思路、行動對策及
政策保障都將為其他國家提供經驗和借鑒,也將對全球實現氣候適宜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發揮引領性作用。
歐洲委員會能源總司能源政策司長Megan Richards在致辭中強調:“清潔能源轉型對于應對氣候變化、使我們的經濟朝更可持續之路發展來說是必要的。歐盟渴望分享我們的方式,與其他國家聯系互動。我們可以與中國合作,使脫碳路徑成為現實。”
在研討環節,歐洲委員會氣候行動總司副司長Tom van Ierland匯報了歐洲委員會就歐洲長期戰略的提案和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性的愿景。這項愿景涵蓋了歐盟所有相關的政策領域,設置的路徑也與巴黎協定的目標一致,確保全球升溫控制在2°C內,并努力爭取控制在1.5°C內。
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劉強做了關于中國長期低碳轉型的報告,介紹了我國的中長期戰略愿景和在不同情境下的
減排思路。
在中歐資深專家的討論環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歐洲委員會氣候司司長Artur Runge-Metzger、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 (JRC)Bert Saveyn、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所能效中心主任白泉(下圖由左二至右一),就歐盟和中國長期戰略的設計和制定分享了經驗,并進行了深度剖析,特別是在能源、
交通、工業及土地和農業的作用等關鍵領域和部門。專家們的討論涉及了投資、技術、增長和發展、公眾角色以及公平公正的轉型等
問題。
研討會由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教授和歐盟駐華代表團環境氣候一等參贊Vicky Pollard(上圖左一)主持。
李政教授(左一)擔任主持,研究院戰略規劃部主任麻林巍(持話筒者)正在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