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沼濕地生態修復是全球緩解氣候變化和增強碳封存的長期策略,但此前因修復觀測時間尺度較短,難以揭示植被恢復和演替動態對碳通量年際變化的長期影響。
近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韓廣軒研究團隊,依托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基于 “退耕還濕” 自然恢復濕地 12 年的生態系統碳通量連續監測數據及長時序遙感影像,解析了植被變化對鹽沼濕地年際
碳匯強度的影響機制。
研究將環境因子分為植被因子和氣候因子,評估二者對修復濕地碳通量的相對貢獻。結果表明,二者共同決定生態系統的 CO?凈交換量(NEE)。隨時間尺度延長,氣候因子是 NEE 年際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但植被對 NEE 變異的解釋能力逐漸增強。該研究揭示了二者對 NEE 的協同調控機制,凸顯了植被恢復和演替動態的重要作用。相關成果發表于《農業與森林氣象學》,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