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碳交易:新政激發市場熱情

2019-5-6 13:50 來源: 中國建材報 |作者: 寧陽

  碳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市場調節機制,是一項重要的碳減排途徑。2010年,我國正式提出實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11月確認在湖北、上海、廣東、北京、天津、重慶和深圳7個省市試點;2013年6月,國內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在深圳啟動;2016年12月,在7個試點省市以外,福建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啟動;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成立。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暫行條例》),并公開征求意見。業內人士表示,《暫行條例》的發布,標志著全國碳市場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將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提供政策基礎和律法保障。同時也意味著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碳交易市場前景巨大,有望提速提價

  經過5年試點和1年全國性交易,據相關機構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碳排放交易量累計接近8億噸,其中交易量最多的是湖北碳排放交易所,達到3.3億噸,占比42.14%;其次是上海碳排放交易所,交易量為1.9億噸,占比24.51%;福建碳排放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以及重慶碳排放交易所截至目前的交易量還相對較小,合計占比不足5%。

  從交易額來看,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碳排放交易額累計超過110億元,其中交易額最多的是湖北碳排放交易所,占比66.51%;其次是深圳碳排放交易所,交易額占比13.34%;福建碳排放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以及重慶碳排放交易所截至2018年年底的交易額占比也相對較小,分別為1.31%、0.66%和2.32%。

  從交易價格來看,今年4月份大部分區域的碳排放交易價格在20~30元/噸,其中,北京公開交易成交價最高,達70.36元/噸,其次為上海,成交價為39.47元/噸,而福建市場價格持續走低,跌破10元/噸。

  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估算,目前碳排放的社會成本為每噸41美元,而全球幾乎所有碳排放交易系統的碳價都低于這一價格,這主要是因為對碳排放配額的過度分配。過度分配的問題普遍存在,是一個全球問題。

  根據國家發改委估計,碳價達到200~300元/噸時,才能是真正發揮低碳綠色引導作用,企業才能感受到壓力。目前,我國主要的幾個碳交易所的平均成交價仍然較低,按照國家發改委所估計的標準去衡量,我國碳交易市場規模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從《辦法》到《條例》,補足市場調節機制

  業內人士表示,《暫行條例》對重點排放單位、配額分配、監測報告核查等在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相關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規范,與2014年年底出臺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相比,更具有法律效力,同時在內容上也進行了創新。

  “《暫行條例》共27條,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有七章48條。”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洪睿晨表示,《暫行條例》框架更簡化,體現了其作為碳市場指導法規的綱領性地位。

  《暫行條例》提出,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碳排放權交易風險管理,根據調節經濟運行、穩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需要,建立漲跌幅限制、風險警示、異常交易處理、違規違約處理、交易爭議處理等管理制度。作為《暫行條例》一大亮點,這補充了市場調節機制的內容。

  《暫行條例》同時也提出,碳排放配額是所有權人的資產,其權屬通過國家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登記確認,權屬變更自登記時起發生法律效力。

  洪睿晨表示,這說明碳排放配額的資產屬性從法律上得到確認。碳交易產業聯盟副秘書長王挺也表示,碳排放配額的資產及其權屬方式已經確定,但未明確是什么資產,有待后續發布細則。

  此外,《暫行條例》還提出,禁止任何單位、個人通過欺詐、惡意串通、散布虛假信息等方式操縱碳排放權交易。對于操縱碳排放權交易,或者有其他違反碳排放權交易規則行為的,將被責令限期改正并沒收違法所得;逾期拒不改正的,處違法行為涉及金額5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

  碳交易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碳市場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情況如何。

  “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制度創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要按照先易后難、穩中求進的工作安排,分階段、分步驟推進碳市場建設。

  建設碳市場,有利于從源頭減少化石能源消費,降低二氧化碳和大氣污染物排放,也有利于實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目標,實現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8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約46%,已超過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得到初步扭轉。

  “試點工作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并奠定了堅實基礎。隨后,2017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明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開展交易,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碳市場交易按照穩步推進的原則,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行業分析師鄒翔表示,《暫行條例》的發布,是為了完善碳市場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規支撐體系,加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

  “《暫行條例》是全國碳市場自2017年年底宣布啟動后出臺的第一份相關文件,也是碳市場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對全國碳市場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洪睿晨也表示,雖然目前還在征求意見的階段,但也向市場傳遞信號,全國碳市場體系正在加速建設當中。

  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需細化配套細則

  盡管步入加速建設期,但業內專家還表示,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存在政策法規不完善、碳市場流動性差、交易規模有限、上報數據真實性無法保證、市場參與主體的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下一步該如何推進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

  “要進一步出臺完善配套細則,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明晰碳交易相關方參與的行為標準與規范,從而推進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在鄒翔看來,需要建立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制度,重點排放單位配額管理制度,以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同時,建設全國統一、互聯互通、監管嚴格的碳排放權交易系統。

  洪睿晨表示:“《暫行條例》關于穩定碳市場運行調節機制的設置只是粗略提及。因此,目前在維持碳市場穩定的前提下不要過分干預市場,維護市場有效性。同時,要解決地方與全國碳市場的銜接問題。全國碳市場配套政策建立后,試點碳市場原先制度該如何協同配合,讓控排企業更高效、快速地進入全國市場。”

  業內人士強調,除了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外,推進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建設,還需要逐步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增加交易品種,從而增加市場活躍度。同時,要探索逐步建立適應碳市場建設目標的碳金融體系,提升碳市場流動性。

  環保是永恒的主題,越早參與越早受益

  華新水泥是2014年第一批被湖北省納入碳排放管理的企業,第一年履約,就花費了3000多萬元購買碳配額。“當年我們獲得了2046萬噸的配額,但在年度履約期結算時卻發現實際排放配額超出了115.34萬噸,購買配額的花費相當于我們企業在華中地區一年的純收入,損失慘重。”華新水泥氣候保護部部長李英介紹。這筆費用花得可謂教訓深刻,華新水泥從第二年開始在節能減排方面下足了功夫,專門成立氣候保護部,通過自主研發技術把生活垃圾、工廠廢棄物加工成為一種綠色環保的垃圾衍生燃料以替代傳統的煤炭。一年時間,華新水泥不但不再需要購買排放配額,反而通過出售盈余的42.38萬噸碳排放額度實現凈收益900多萬元。

  全國碳市場啟動建設,被納入其中的企業是最直接受影響者。對企業來說,這是增加了負擔,還是節能減排、增強競爭力的制度機遇?“更多意味著機遇,激勵企業一方面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通過科技創新降低排放強度,另一方面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華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履約4年,企業從零開始,探索建立了碳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組建碳交易團隊,優化交易策略,逐步提高了履約交易效率,降低了履約成本,4年履約率達100%。

  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第三方核查機構管理辦法(試行)》《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辦法(試行)》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初稿進行研討,這些細則文件的出臺必將大大促進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碳交易市場的熱情。建材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的交易,既能收獲節能減排的“回報”,更是適應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企業越早參與,越早熟諳相關規則,才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