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免费日韩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2区,超碰在线94,亚洲男人的天堂网,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中國碳市場:國際自愿碳市場建設的引領者

2025-7-3 10:08 來源: 南方都市報

  正值全國碳市場運行四周年之際,6月25日,2025全國低碳日“國際自愿碳市場對話”在杭州召開,主題為“巴黎協定背景下我國參與國際自愿碳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的出臺,國際碳市場合作框架逐步明晰。該條款首次明確允許國家間通過碳信用交易機制(ITMOs)合作實現減排目標,為全球自愿碳市場注入新規則。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排放交易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四年以來,我國的碳市場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且中國在落實《巴黎協定》第六條中可發揮重要作用,具備多方面優勢。“我深刻感受到中國在國際碳市場上應更具自信,未來有望在全球自愿碳市場中發揮引領作用。”

      全國碳市場運行四年顯成效

       控排占比超60%,成本低促雙碳落地

  南都:正值全國碳市場運行四周年之際,如何評價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建設情況?

  張希良:我國的強制性碳市場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關鍵作用在于切實推動“雙碳”目標的落地實施。目前,該市場所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60%以上,且作為一種低成本減排機制,實現了以較低成本達成減排目標,這是極具建設性的進步,對于我國 “雙碳” 目標的實現具有深遠意義。

  實現“雙碳”目標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過去事實證明,僅靠行政措施也難以有效推進“雙碳”目標,而如今借助市場手段,即以全社會最低成本的方式來實現減排,這是非常重大的進展。

  在碳市場數據質量控制方面,我國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曾經,人們比較擔心我國碳市場數據造假問題,但通過多年建設,在技術、行政等多方面的努力下,數據質量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有效提升了碳市場的數據可信度。

  從實際效果來看,企業經營理念發生了深刻轉變。過去,企業幾乎不考慮碳排放問題,如今卻將碳排放納入企業治理體系之中,這反映出企業在碳減排方面的意識和行動發生了巨大變化。

  同時,我國的碳價保持在合理水平,與我國的碳減排目標相匹配,進一步促進了碳市場的穩定發展。

       自愿碳市場是強制市場的關鍵補充

      ccer機制增彈性,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

  南都:自愿碳市場和強制碳市場的互補性體現在什么?

  張希良:現在自愿碳市場和強制碳市場雙輪驅動,互補銜接。自愿碳市場為減排控排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

  如果只有強制性碳市場,控排企業只有兩種選擇:要么自己減排,要么購買配額。而有了自愿碳市場的抵消機制后,企業可以購買核證減排量(CCER),這為他們提供了更多選擇。

  這樣一來,可以降低整個國家的碳減排成本,進一步降低全社會碳減排的成本,對社會是有利的。對企業來說,也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和選擇,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南都:目前自愿碳市場的定價機制是怎樣的?它影響價格波動的因素有哪些?

  張希良:自愿碳市場的定價機制,歸根結底與普通市場類似,主要受企業間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影響,由市場進行自主定價。即當需求大于供給時,價格上升;反之,當供給大于需求時,價格就會下降。

  至于目前的交易產品,據我所知,生態環境部氣候司正在組織相關機構和專家,推進中國 CCER方法學體系的制定工作。待這一方法學體系建立完善后,將有效增加現貨品種。當下,像太陽能熱發電、深海風電等是主要的交易產品,未來有望開發出更具規模和優勢的小而美方法學項目。這些項目不僅具有顯著的額外性,還對社會發展和民眾理念引導起到積極作用,能有效推動企業和個人行為轉變。

  我認為,隨著方法學體系的不斷優化與完善,現階段自愿碳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將逐漸得到解決,從而促進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中國碳市場邁向國際

       依托國內基礎,有望引領全球自愿市場建設

  南都:近日《巴黎協定》通過了兩項全國碳市場關鍵規則,您如何看待當前碳市場的全球發展趨勢?

  張希良:中國碳市場建設經歷了從強制到自愿的階段,如今正從國內邁向國際化。中國在落實《巴黎協定》第六條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中國有望在其中扮演引領者的角色。《巴黎協定》第六條中的 6.2 和 6.4 款規定,在全球碳市場建設中意義重大。目前,我們擁有基于自愿碳市場,這是基礎所在。以此為基礎進行拓展,中國在全球自愿碳市場建設中可發揮較大作用。

  從供給側、需求側以及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來看,中國都具備良好甚至得天獨厚的條件,完全有能力在全球自愿碳市場中發揮引領作用。我相信,未來中國將在國際資源碳市場中占據引領地位。

  南都:為何中國可以在國際自愿碳市場中發揮引領作用,它的優勢在哪?

  張希良:我國在可再生能源、核能、森林經營以及碳捕集與封存(CCS)等領域均具有技術優勢,這至關重要。技術優勢能夠保障高質量碳信用的供給。

  其次,中國市場需求龐大。就全國強制性碳市場而言,如果按抵消比例為5%,抵消量便已超過3億噸。眾多中國企業自身存在碳中和需求,此外,眾多上市公司為提升 ESG 表現、吸引國際投資,對碳信用也有著巨大需求,這些是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優勢。

  再者,中國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北京綠色交易所經過多年發展正逐漸國際化,未來還可與香港交易所等開展合作,實現內地與香港的優勢互補,進一步鞏固這一優勢。

       企業出海購碳信用

       高標準體系是防風險、贏得信任的關鍵

  南都:隨著中國企業日益走向海外,應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管或合作機制,確保中國企業在購買或生成國際碳信用時的真實可靠性,避免聲譽風險?同時,如何增強國際買家對中國所產生碳信用的信任?

  張希良:我認為關鍵在于建立高標準的規范體系。標準體系可以保證了碳信用的高誠信。中國目前的CCER方法學之所以少而精,正是因為我們堅持嚴格的標準要求,力求保證碳信用的高誠信度。這樣的高標準不僅使中國的碳信用達到國際標準,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為嚴格。因此,中國海外企業優先選擇國內的碳信用產品更為安全可靠。我們并非追求壟斷,而是以一致的高標準取勝。

  當然,過去出現過一些造假問題,如票據欺詐等,也引起國際上廣泛關注。各國都在重視這一問題,加強平臺監管,提高準入門檻,淘汰質量不高的碳信用。

  未來,我們應在國內國際 CCER 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國際化的碳信用交易平臺,確保高標準。讓企業在中國的碳信用交易平臺購買碳信用,可有效規避風險。

  南都:我國在國際自愿碳市場發展方面還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張希良:我國在國際自愿碳市場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標準體系建設,如何將國際通用規則轉化為具體可落地的實施標準,這方面還有比較多的工作要做。

  其次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易平臺、結算平臺的建立以及實現互聯互通,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最后是對國際社會信任度的建立,例如歐盟、美國等地區對我國的碳市場仍存在疑慮。只有構建起高誠信度、高品質的碳信用標準體系和產品體系,打造更可靠的金融基礎設施,才能贏得全球的認可。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