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推動碳減排的啟發
主動實現全生命周期的
碳中和,而不是等待社會能源結構轉型等
記者:您所說的全生命周期碳
減排的方式,企業怎么將其落到實處?
王洪濤:目前已有個別標桿企業在開展全生命周期
碳減排,從他們的做法中可以汲取經驗。
比如蘋果公司,過去十多年對每一款產品都做供應鏈
碳排放的調查,并發布產品
碳足跡結果。這是判斷一個企業到底有沒有真正開展碳減排、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最基本的證據之一。有了碳排放數據,就可以針對性地改進,推動碳減排。
蘋果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原料替代,也就是綠色采購、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優先采購水電豐富地區生產的電解鋁,大幅降低了手機的碳足跡(現在電解鋁行業自身也開始轉變能源結構并向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轉移產能)。在技術改進方面,蘋果甚至在加拿大投資上游電解鋁企業,因為其研發了不用炭素電極的技術,減少了一部分的碳排放。
目前,蘋果公司宣布2020年已經實現運營碳中和,包含辦公室、零售店和數據中心,即scope1和2部分的碳中和。但對于行業領先企業而言,這只是微不足道的目標,因為這部分只占企業碳足跡不到2%。因此,蘋果公司宣布到2030年,要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而不是等待社會的能源結構轉型和原材料行業轉型。
這樣的目標必然需要推動多級供應鏈參與。估計供應商都會開展自己的碳足跡核算,并主動從多個方面持續減排,推動產品與技術創新。這是未來所有品牌企業、所有供應商都會開展的基本工作。
而且,開展了上述工作的企業必然會向客戶、消費者和社會發布相關信息。從企業角度看,這是品牌建設、
市場宣傳、社會責任的關鍵內容,是企業的內在動力。從社會角度看,這是一種完全市場化的機制,可以為碳中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對
碳交易這類
政策性機制的極大補充。
事實上,只要有一部分的消費者開始詢問企業、一部分企業開始詢問供應商:你們產品的碳足跡是多少?市場機制就會發揮作用,碳中和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