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盆地東南邊緣,裝機容量120兆瓦的寺河電廠連日來高速運轉。與大多數電廠不同,其所用燃料并非燃煤,而是來自附近寺河煤礦、濃度在30%-50%的煤層氣。作為亞洲單廠規模最大的瓦斯發電廠,該廠年可消耗井下抽放瓦斯3.85億立方米,折合純甲烷1.79億立方米。
“以甲烷為主要成分,每利用1億立方米煤層氣,相當于
減排二氧化碳150萬噸。若不加以科學抽采,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23倍。除了生產過程,礦井開采之后遺留的采空區也蘊藏大量煤層氣,久而久之很容易釋放到空氣中。僅山西一省,大約就有3000平方公里采空區。”華新燃氣集團藍焰煤層氣公司執行董事田永東告訴記者。
甲烷減排,刻不容緩。
在此背景下,近期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明確,要“加大甲烷等溫室氣體控制力度”。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于近日透露,“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將制定相關行動方案,推動油氣、煤炭等領域的甲烷控排工作。“甲烷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已達到20%。未來30年,甲烷排放若能減少50%,對全球溫升的控制接近0.2攝氏度。看起來不起眼,但現在溫升已經超過1.25攝氏度,減少0.2度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貢獻。”
我國有一半左右甲烷排放來自能源生產活動,這意味著油氣、煤炭領域的甲烷減排行動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