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上線在即,碳期貨何時推出?6月1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了回應。
另外,證監會日前還發布了《證券市場禁入規定》以及《證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證券期貨業大數據平臺性能測試指引》等五項金融行業標準。
高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全國碳排放權現貨交易啟動在即,為配合碳現貨市場發展進程,證監會積極指導廣期所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規劃,加快推進碳期貨市場建設。
高莉說,碳排放權期貨是
碳交易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碳期貨市場有利于提高碳定價效率,滿足控排企業等市場主體管理碳價波動風險需求,提高碳期現貨市場整體運行質量。
關于廣期所碳期貨籌備工作進展,高莉表示,廣期所自籌建以來,始終高度重視碳期貨品種研發工作,持續關注碳現貨市場運行及制度建設情況,密切聯系行業企業,緊貼現貨市場實際需求,積極開展碳排放權期貨合約及規則研究論證工作。下一步,證監會將指導廣期所開展廣泛調研論證,完善合約規則設計,在條件成熟時研究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品種。
在此之前,證監會曾表示,探索研究碳期貨的市場建設,指導廣期所積極穩妥推進碳期貨的研究開發工作。
為助力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
碳中和,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今年不斷加速。據了解,目前全國
碳市場已完成交易系統、注冊登記系統、數據報送系統等支撐系統的建設,正在積極推進配額分配、系統測試等相關工作,6月底將正式啟動上線交易。
與此同時,作為碳市場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碳期貨及其
衍生品市場的建設也尤其重要。
銀河期貨
北京分公司期現業務總監郎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期貨市場是標準化的遠期市場,成熟的現貨市場是期貨市場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未來全國碳排放市場的推出和逐漸成熟,有助于遠期碳排放交易市場、遠期碳排放定價機制的形成,將為我國推出碳排放期貨奠定良好的基礎。”郎羽說。
廣東證券期貨業協會會長閻衛星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碳排放權交易是一個比較復雜的
問題,碳排放問題不是某一個政府部門、一個行業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一整套系統性的
政策體系來保障交易的穩妥進行。比如碳排放標準如何制定;碳排放權作為一種交易品種,未來如何面向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也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閻衛星認為,碳排放權期貨的推出勢在必行,但作為一種創新型品種,仍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影響。
在郎羽看來,未來碳排放權期貨上市后,會促進碳排放遠期定價更加合理有效,更加貼近市場供求。同時,期貨市場風險管理的作用,也將會促進企業更好地規避碳排放價格不穩定帶來的價格風險。
“未來我國將逐步形成碳排放現貨市場、遠期市場、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等多層次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現貨市場與衍生品市場的聯動也將共同推動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走向成熟。”郎羽說。
證券市場禁入新規7月19日起施行
日前,證監會發布修訂后的《證券市場禁入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1年7月19日起施行。
《規定》主要修訂內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進一步明確市場禁入類型。根據新《證券法》第221條,將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分為“不得從事證券業務、證券服務業務,不得擔任證券發行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下簡稱身份類禁入)以及“不得在證券交易所、國務院批準的其他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以下統稱證券交易場所)交易證券”(以下簡稱交易類禁入)兩類,執法單位可以結合實際,選擇單獨適用或者合并適用相匹配的禁入類型。
二是進一步明確交易類禁入適用規則。充分借鑒境內外監管經驗,結合我國市場實際,明確交易類禁入是指禁止直接或者間接在證券交易場所交易上市或者掛牌的全部證券(含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的活動,禁止交易的持續時間最長不超過5年。同時,做好政策銜接和風險防控,對7類情形作出了除外規定,避免不同政策疊加碰頭和引發執法次生風險。
三是進一步明確市場禁入對象和適用情形。根據近年來市場發展變化的現實情況,完善了禁入對象的涵蓋范圍。適用情形方面,明確將信息披露嚴重違法造成惡劣影響的情況列入終身禁入市場情形,同時,明確交易類禁入適用于嚴重擾亂證券交易秩序或者交易公平的違法行為。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落實好新《證券法》、新《行政處罰法》和《規定》相關內容,依法嚴厲打擊各類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把“嚴”的執法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同時加大與司法機關協調配合力度,綜合運用民事、行政和刑事追責手段進一步提高違法違規成本,為資本市場更好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執法保障。
《證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等五項金融行業標準發布
日前,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證券期貨業大數據平臺性能測試指引》等五項金融行業標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證監會表示,證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是各結算參與機構開展登記結算業務的基礎。當前不同交易市場中,因對結算參與機構有不同的編碼體系,同一結算參與機構在不同交易市場中的編碼不統一,不利于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的數據共享。《證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準的實施,通過為證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于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準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
據悉,當前,大數據產品在證券期貨業的應用越來越多,大數據平臺的性能表現是平臺建設的重要指標,性能測試的結果能客觀反應平臺的性能表現,但大數據測試領域的指導性文件仍然缺乏,《證券期貨業大數據平臺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臺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證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并基于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臺產品性能。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進資本市場信息化建設,著力加強基礎標準建設,不斷提升行業標準化水平。
中期協副會長王化棟:前5個月我國期貨市場保持理性運行
今年前五個月,我國期貨市場成交規模再上“新臺階”。
談及今年前5個月期貨市場成交的增長,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宏源期貨董事長王化棟表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一是上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在歐美寬松宏觀政策環境下,
鋼鐵、煤炭、
有色、石油
化工等“順周期”板塊價格波動劇烈,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使得企業風險管理需求增強,部分企業套保額度增加;二是新的品種帶來新的增量,2020年以來期貨市場上市12個期貨和期權品種,同時對外開放的品種達到7個,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市場容量;三是依托于服務實體經濟,期貨公司風險管理業務逐步成熟,基差貿易、場外期權等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成為市場新增量;四是居民財富管理配置需求增強,財富管理機構也加大了大宗商品的配置。
總體而言,王化棟認為,期貨市場成交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市場
行情、新品種的擴容和客戶結構的變化,而客戶結構變化主要是實體企業、財富管理機構以及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的進入。
王化棟同時表示,雖然前五個月成交量增大,但期貨市場呈現理性運行狀態,價格合理反映了市場供求結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