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之路:能源結構是降碳核心
“國家將‘雙碳’納入生態文明總體布局,這是推動我們‘十四五’減碳項目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會上表示,“實際上我們國家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雙碳’,特別是
碳中和目標是面臨巨大挑戰。”
賀克斌稱:“簡單來說是‘三高一短’,高就是我們現在是一個高碳的能源機構,從全世界看來,我們無論是化石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還是煤炭在化石能源中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另外,我們國家在煤炭、
鋼鐵、
石化、
水泥這些全球公認難
減排的行業,占著非常高的比例;第三,我們現在還屬于中高速的發展階段,工業化、城市化還在進行當中;與此同時,碳達峰和碳中和之間只有30年,時間較短,所以任務非常緊迫。”
對于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賀克斌認為具有多層戰略意義,包括“生態文明”“氣候履約”“美麗中國”“產業競爭”等多層含義。目前,產業競爭面臨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
“
節能方面,今年已經取得了成效,以當前中國的能耗水平,能耗降低1%就相當于減碳1億多噸,效果非常明顯。第二,我們多位院士一起給國家建議的無廢城市建設,實際上是從固廢切入的,無論未來怎么實現無廢社會,我們有著非常好的理念。”
另外,賀克斌指出,“大幅度減碳最核心的應該是能源結構降碳,指望最大的是風電和光伏電。”
據了解,到205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裝機容量將超過60億千瓦,約為2020年累計裝機量的11倍;光伏裝機總量是2020年的19倍;風電、光伏潛在年發電量達77.9萬億千瓦時,約為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的10余倍,加上水電和核能的開發利用,未來可再生(清潔)能源能夠支撐我國的能源需求,其可利用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