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清潔利用 既獲得化學品,又盡量少排放二氧化碳
據統計,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非碳能源只占15%,另外85%主要是煤、油、氣。其中,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接近60%。
近年來,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持續下降,但未來一段時間內,煤炭在能源結構中依舊重要。在此情況下,有必要研究煤炭清潔利用,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煤
化工被認為是一條路徑。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介紹,現階段,我國煤炭有兩種主流利用方式,一是大量作為能源,直接燃燒發電;二是作為原料,通過煤化工等手段,制備化學品。我國對化學品需求量很大,又不可能像國外一樣,完全依賴石油化工來生產,因此,利用煤炭轉化制備化學品比較現實、可靠。
以煤為原料制備化學品,離不開碳、氫、氧三個元素的反應變換。因此,煤的結構及反應過程,決定其燃燒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據測算,燃燒1噸煤大約排放3噸二氧化碳,且煤化工項目往往又是用水大戶,煤氣化、合成及后續產品純化、分離等環節,均離不開水。
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能實現煤轉化的目的,又不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朝著這個方向,科學家正在探索新的化學反應方式。
包信和解釋,石油化工通過催化、蒸餾、裂解等方式,把大分子變成小分子,從而得到烯烴、芳烴等產品。這一過程就不需要很多水,也不會過多排放二氧化碳,即可將油分子“吃干榨凈”。從分子式結構來看,煤和油的差別不大,區別主要在反應過程。如果能換一種方式實現煤轉化,即將煤中的大分子像石油煉制一樣直接“剪開”,也可以在少用水、少排放碳的同時,拿到所需的產品。
化石能源對一個國家來說,是珍貴的資源,但直接燃燒,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較大。科學家正在努力,把化石能源更多當原材料來利用,從而加工成產品。
比如,“吃干榨凈”石油,科研人員創新了比較精準的煉油方法,一些“分子煉油”技術大大提高了石油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專家設想,未來80%的原油可以變成烯烴、芳烴,進而生產合成塑料、橡膠、纖維等材料,作為工業生產化學原料,減少石油的直接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