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資組合減排壓力加大
繼2℃目標后,1.5℃也被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溫控目標之一。科學研究表明,盡管區域差異很大,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范圍內,地球各系統承受的氣候風險可能要低于2℃目標的風險。
10月28日,中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國家聯絡人向《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及《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重申了去年的承諾目標。各界認為,中國去年給出的力爭2060年實現
碳中和目標,要付出極大代價和艱辛努力才可能實現,比西方從達峰到中和的進程快得多,這是一個高標準的承諾。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大型資管機構開始承諾為投資組合
減排。例如,10月26日,富達國際正式宣布,承諾于2050年或之前實現投資組合的凈零
碳排放,并承諾于2030年或之前將投資組合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的基準上減半。為了指導這一進程,富達將引入專有的氣候評級。為確保投資組合能符合凈零未來的要求,富達更是承諾于2030年底前逐步淘汰在OECC國家的動力煤行業投資,并于2040年底前退出全球動力煤行業的所有投資。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日前上交所舉辦的國際投資者會議上,富達國際亞洲投資總監繆子美表示,在短期,碳中和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負面影響,造成資本
市場短期波動。但如果短期不經歷減碳的陣痛,極端天氣會越來越頻繁,長期的風險就會更大。
“今年新能源和傳統能源股票都成了投資者追逐的對象,股價飆升,這看似很矛盾,但其實是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由于傳統能源需要長周期的資本支出來提高產能,短期無法增加供應,需要大幅提高價格,減少需求,讓供需達到平衡。所以短期來看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她稱,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全球經濟要向低碳經濟轉變,會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但在傳統能源股票的估值中,很多投資者并沒有將減碳的風險充分計算進去,隨著
政策、市場和技術的變化,這些項目可能會成為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風險將逐漸暴露。
在全球投資機構減速減排之際,國際最大的指數供應商MSCI也在提供針對性服務。MSCI于10月28日宣布,已在其網站上公開超過2900家公司(MSCI ACWI指數的成分公司)的隱含溫度上升數據,引導公司向凈零過渡。
MSCI隨后回應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這2900家公司中包含700多家中國公司,均為MSCI中國指數的成分股。“企業的碳排放預測是根據其當前排放量和公司披露的減排目標計算得出的。在MSCI ACWI成分股公司中,60%的公司披露了其范圍一和范圍二的排放數據。”(范圍一:直接經營業務的排放;范圍二:增加直接經營業務中所消耗能源產生的排放。)
MSCI方面對記者解釋稱,范圍一與范圍二的排放會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生產排放模型、公司特殊排放強度模型或行業子類特殊排放強度模型,考慮公司具體的業務模式和地理位置進行預估。在企業當前碳排放之外,MSCI同時納入了對公司減排目標的衡量(MSCI Target Scorecard)。直觀、透明、可比較的指標可以幫助跟蹤企業的進展并為投資決策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