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雙碳戰略,或者說我國的能源轉型、低碳轉型,核心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的能源轉型,二是我國的產業要實現轉型。”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
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在11月25日由經濟觀察報、經觀傳媒共同舉辦的2021宏觀經濟
論壇暨卓越金融企業盛典上表示,在這兩個轉型中,能源轉型,特別是
電力行業的轉型應該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趙俊華也指出,在雙碳
政策的背景下,新能源、儲能產業、電動汽車行業將會迎來較好的發展機會。、
今年7月,中國的全國
碳市場已經正式啟動,碳市場是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核心的政策工具。趙俊華教授也就“碳市場的建設和運作如何幫助我們實現碳中和和碳達峰的目標”這一話題,談論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碳市場是支撐我國雙碳戰略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碳市場的建立主要解決的是經濟學上所說的
碳排放外部性的
問題。”
以下為嘉賓講話實錄:
主持人提問:
中國3060雙碳目標已經正式宣誓,它的實現必然會對整個中國的經濟供給端、需求端,以及金融市場產生巨大而且是長期的影響。哪些行業將會受到雙碳政策的影響?哪些行業會有長期利好?這值得我們更多地關注,首先有請趙俊華先生做分享。
趙俊華認為:
謝謝,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我們所說的國家的雙碳戰略,或者說我國的低碳轉型,核心主要是兩個層面,第一是國家的能源轉型,也就是我們要從以高碳能源為核心的能源行業向低碳清潔的能源行業轉型。第二個層面是我國的產業要實現轉型,以前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要向綠色低碳的行業轉型。在這兩個轉型的過程中,能源轉型,特別是電力行業的轉型是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核心。因為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了全國總排放的接近45%,差不多有一半的體量。
調整能源結構是實現雙碳最重要的手段,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個人比較看好這幾個行業。首先會利好新能源,具體來說是光伏和風電。按照國家公布的數據,在2020年底,我國的光伏和風電總裝機大概是5.3億千瓦。習主席對外宣布了我國到2030年光伏和風電裝機目標達到12億千瓦。習主席對外公布的這個數字是比較保守的,按照行業內一般的預測認為可以達到15億到18億。新能源行業的體量在十年內能夠成長三到四倍,是非常快的成長速度,里面會有非常多的機會。
第二,我個人比較看好儲能產業。主要的邏輯是這樣的,傳統的電力系統主要是以火電為主,火電是完全可控的,保證了整個電網運行的安全。現在要從以火電為主的電力行業轉變為以新能源為主的電力行業。新能源的風電、光伏都有一個特點,即發電是不可控的,必須要有豐富的風光才能夠發電。西方國家最近幾年的經驗已經充分表明,如果風電和光伏在電力系統中的比例過高的話,會威脅電網安全,會有發生大停電事故的風險。在過去五六年中,西方國家發生了一系列的大停電事件,包括2016年澳大利亞的南澳洲大停電、2019年英國停電、2000年加州停電及2021年初美國德州停電。當整個電力系統中的新能源比例到了比較高的水平以后,整個電網的安全就是很大的問題了。由于火電少,新能源多了,必須要有能夠調節的發電資源。目前可以看到的是我國會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這項技術本身是屬于儲能技術中比較成熟的,但是考慮到我國的水電資源的量有限,發展潛力也比較有限,所以另一個有發展前景的是電化學儲能。
第三塊是我自己非常看好的,就是電動汽車行業。
交通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了我國總排放相當高的比例,整個交通領域的電氣化,就是逐步地淘汰燃油車,改成使用電動車,也是雙碳目標中非常關鍵的。這個事情現在大方向已經非常清楚,比如歐盟已經明確了在2035年開始禁售新的燃油車,據了解我國預計在十四五期間確定國內的燃油車退出的時間表。雖然具體時間沒有定,基本上燃油車退場,電動車替代這樣的大趨勢基本確定了。相當于整個國家的汽車產業有非常大的轉型,這也是蘊含了非常多的商業機會在里面,既包括了電動車所說的核心技術,即通常說的三電技術,電池,電機,電控。還有就是電動車整車制造,包括這幾年大家非常關注的電動車車載智能化系統,包括自動駕駛,車載的智能座艙等方面都有非常多的產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