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的交易邏輯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以碳價為信號,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
節能減排。根據清繳履約要求,重點排放單位每個履約期必須清繳與其實際碳排放量等量的配額。為此,企業可以通過
節能減排或者購買配額的方式完成履約,通過減排行為使得自身實際碳排放量少于年度基礎配額的企業,可以將盈余的配額在
碳市場上出售以獲得經濟激勵。實際碳排放量多于年度基礎配額的企業,則需要通過購買配額或其他被允許用于履約的
碳信用完成清繳義務。
碳交易市場通過釋放統一的價格信號,激勵企業開展節能減排,優化碳排放資源配置,有效降低全社會在既定
碳減排目標下的減排成本。
“碳交易”里買賣的,并不是真正的“碳”,而是二氧化碳的
排放權。碳交易市場,通俗來講,就是把碳的排放權當做商品來進行買賣,需要減排的企業會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成功減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額,超額排放則要在碳市場上購買配額。
買方:化石能源、電解鋁、
鋼鐵、
化工、制造等高碳排企業,因生產需要碳排放超出配額,需要在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排放配額;賣方:非化石能源、節能減排、植樹造林等基本零碳排放的新能源及通過節能減排或植樹造林釋放出碳排放配額的企業,在碳交易市場上出售碳排放配額。
鑒于碳排放交易體系通常借助配額價格平衡供給,而供給又在很大程度上受
政策制定者與市場需求量控制,且需求量受經濟與企業層面各要素復雜交互的驅動,因此配額價格往往具有波動性。配額作為一種市場化可用于交易的商品,其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